“还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段特别孤独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总是有种被全世界遗忘了的感觉,既无法再在无知幼稚的少年人堆里嬉闹,又迈不出走入青年的步伐,总觉得自己懂得很多,可是前方茫茫,似乎总有一些东西遥不可及。在这样孤独又骄傲的日子里,总是如饥似渴地阅读,那时侯,生活也许是单调的,可是我们的精神始终丰富。”
Tuesday, December 28, 2004
Bulle: Sphère
by: Peter Sloterdijk
[...]à son image, la vie en tant que telle a assumé la forme d'une écume dans la mesure où elle a perdu cette illusion qui consistait à vouloir englober la totalité de l'être dans une seule grande bulle de savon comme le faisaient les penseurs métaphysiques que j'appelle mono-sphériques. La mono-sphère, c'était la sphère divine ou la sphère cosmologique qui servait d'enveloppe commune à toutes les autres sphères.
Mais on a aucours du XXe siècle découvert par la nouvelle biologie, par la nouvelle physique, par la logique systémique, par la sociologie de l'inviduallisme et par maintes autres disciplines que "la vie" est une chose qui construit son propre monde partout où elle se manifeste. "La vie" c'est une fois de plus un " de ces singuliers maudits" que l'on a pratiquement abolis en France parce qu,ici, mieux que partout ailleurs, on a compris que " la vie " cela n'existe qu,au pluriel. Le biologiste Jakob von Uexkull( 1864- 1944), fondateur de la biologie théorique moderne, insistait sur le fait que c'était une grande erreur que de vouloir englober la totalité de l'être dans une seule " bulle de savon " qu'on appelait " le monde " : " En vérité chaque organisme ne peut exister que dans son propre monde ", ce que l'on appelle un " environnement ".
Si chaque vie construit son propre monde, "vivre" consiste alors à plonger dans l'artificiel. Pour nous, vivre est synonyme d' entrer dans une installation ". C'est pour cette même raison qu l'art de l'installation a une aussi grande teneur anthropologique et philosophique. "L'aventure de la banalité" dont parle Ilya Kabakov est précisément l'aventure de cette artificialité généralisée, une artificialité secondaire que l'artiste crée pour nous envelopper et nous immerger dans un monde alternatif. Marshall McLuhan a en ce sens défini l'homme moderne comme un "homme-grenouille cosmique".
Plonger est donc aussi synonyme d'exister. On ne peut pas existe sans plonger, et l'art de l'installation est l'expression la plus adéquate de cet état des choses. On s'adresse toujours à des plongeurs pour leur proposer de nouvelles piscines, des piscines anthropologiques bien stimulantes.
Tout le charme du concept de l'écume réside dans ce constat tout à fait sobre qui est que tout le monde vie déjà "dans sa propre bulle". se loger, construire son habitat et créer son propre endroit où l'on peut séjourner, c'est donc à peu près tout le savoir-vivre dont nous disposons. L'écume est la forme sociale de tous ces micro-idiotismes voisins. L'ironie de cette analyse, c'est que son concept de base m'est plus le concept de communication, mais celui d'inter-ignorance, cette sorte d'agnosticisme mutuel et spontané qui garantit la stabilité de l'écume. La grande vertu des bulles dans l'écume c'est en effet de ne pas "communiquer" les unes avec les autres sans s'arrêter pour autant de se copier de de s'adapter à la co-présence des autres. dans une certaine mesure, la coexistence et la ommuniation ne sont pas ompatibles. Et ceci dit, on est en droit de refuser le romantisme terroriste de la communication dans lequel nous vivons et dont l'impérialisme est le dernier régime totalitaire en date. Moi je prétends qu'il faut défendre la non-communication et la cloture relative des constructions de mondes dans lesquels les êtres vivants s'installent. Mais est-ce que les bulles de savon à l'intérieur d'une grande écume sont pour autant des entités autistes? La réponse est évidemment non. Les bulles habitées sont très riches car en tant que mondes à part ells participent à la richesse du monde. Animées et climatisées par des échanges internes et locaux, elles sont en même temps détotalisées par rapport à ce que font les autr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es artistes sont importants parce qu'ils sont les porteurs de l'ambition pragmatique de leur époque. L'artiste est un individu qui conserve toujour la prétention de faire coincider son individualité et l'univers et qui prétend toujours à son unicers. Il veut donc que sa biographie soit la véritable histoire de son époque, c'est" l'homme monde", l'homme microcosme.
SCREW THE ACCENTS
[...]à son image, la vie en tant que telle a assumé la forme d'une écume dans la mesure où elle a perdu cette illusion qui consistait à vouloir englober la totalité de l'être dans une seule grande bulle de savon comme le faisaient les penseurs métaphysiques que j'appelle mono-sphériques. La mono-sphère, c'était la sphère divine ou la sphère cosmologique qui servait d'enveloppe commune à toutes les autres sphères.
Mais on a aucours du XXe siècle découvert par la nouvelle biologie, par la nouvelle physique, par la logique systémique, par la sociologie de l'inviduallisme et par maintes autres disciplines que "la vie" est une chose qui construit son propre monde partout où elle se manifeste. "La vie" c'est une fois de plus un " de ces singuliers maudits" que l'on a pratiquement abolis en France parce qu,ici, mieux que partout ailleurs, on a compris que " la vie " cela n'existe qu,au pluriel. Le biologiste Jakob von Uexkull( 1864- 1944), fondateur de la biologie théorique moderne, insistait sur le fait que c'était une grande erreur que de vouloir englober la totalité de l'être dans une seule " bulle de savon " qu'on appelait " le monde " : " En vérité chaque organisme ne peut exister que dans son propre monde ", ce que l'on appelle un " environnement ".
Si chaque vie construit son propre monde, "vivre" consiste alors à plonger dans l'artificiel. Pour nous, vivre est synonyme d' entrer dans une installation ". C'est pour cette même raison qu l'art de l'installation a une aussi grande teneur anthropologique et philosophique. "L'aventure de la banalité" dont parle Ilya Kabakov est précisément l'aventure de cette artificialité généralisée, une artificialité secondaire que l'artiste crée pour nous envelopper et nous immerger dans un monde alternatif. Marshall McLuhan a en ce sens défini l'homme moderne comme un "homme-grenouille cosmique".
Plonger est donc aussi synonyme d'exister. On ne peut pas existe sans plonger, et l'art de l'installation est l'expression la plus adéquate de cet état des choses. On s'adresse toujours à des plongeurs pour leur proposer de nouvelles piscines, des piscines anthropologiques bien stimulantes.
Tout le charme du concept de l'écume réside dans ce constat tout à fait sobre qui est que tout le monde vie déjà "dans sa propre bulle". se loger, construire son habitat et créer son propre endroit où l'on peut séjourner, c'est donc à peu près tout le savoir-vivre dont nous disposons. L'écume est la forme sociale de tous ces micro-idiotismes voisins. L'ironie de cette analyse, c'est que son concept de base m'est plus le concept de communication, mais celui d'inter-ignorance, cette sorte d'agnosticisme mutuel et spontané qui garantit la stabilité de l'écume. La grande vertu des bulles dans l'écume c'est en effet de ne pas "communiquer" les unes avec les autres sans s'arrêter pour autant de se copier de de s'adapter à la co-présence des autres. dans une certaine mesure, la coexistence et la ommuniation ne sont pas ompatibles. Et ceci dit, on est en droit de refuser le romantisme terroriste de la communication dans lequel nous vivons et dont l'impérialisme est le dernier régime totalitaire en date. Moi je prétends qu'il faut défendre la non-communication et la cloture relative des constructions de mondes dans lesquels les êtres vivants s'installent. Mais est-ce que les bulles de savon à l'intérieur d'une grande écume sont pour autant des entités autistes? La réponse est évidemment non. Les bulles habitées sont très riches car en tant que mondes à part ells participent à la richesse du monde. Animées et climatisées par des échanges internes et locaux, elles sont en même temps détotalisées par rapport à ce que font les autr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es artistes sont importants parce qu'ils sont les porteurs de l'ambition pragmatique de leur époque. L'artiste est un individu qui conserve toujour la prétention de faire coincider son individualité et l'univers et qui prétend toujours à son unicers. Il veut donc que sa biographie soit la véritable histoire de son époque, c'est" l'homme monde", l'homme microcosme.
SCREW THE ACCENTS
Monday, December 27, 2004
Sunday, December 26, 2004
Ville assiègée
“女人有女人的特别的聪明,轻盈活泼得跟她的举动一样。比了这种聪明,才
学不过是沉淀渣滓。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
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学不过是沉淀渣滓。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
菜番薯的斤两。真聪明的女人决不用功要做成才女,她只巧妙的偷懒——”
Friday, December 24, 2004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04
开膛破肚的温柔
我默默地凝视着你那没有了生气的眼睛,暗念道:原谅我吧。
于是行动开始。
我印象中专业人士干这样的活一定习惯用冷水,热水只会让那些不干净的东西敷得到处都是。可是这样的天气,光想到把手浸泡入接近冰点的液体,我就不寒而颤,只有牺牲一下利索程度了,总不能事事完美。
你一动不动地躺在水池中央,被打开的热水柱冲刷着,温暖着你那已经冷去许久的身体,好像恢复了往日的柔软灵活。我没有戴手套,那有时候会碍事。抄起准备好的大剪刀,我先闭着眼摸索到你头侧,把不必要的组织除掉,一丝丝缕缕,像是钢丝般坚硬,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费了不少力气。我随手把剪下的东西丢到一旁的垃圾桶里,阻塞了下水道就麻烦了。
音乐突然停下了,好静,静得让人不舒服,为了舒缓一下自己的心情,我开始和你说话,虽然我很清楚你再也听不见。
你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吗?我认为那个背影就是你,也很可能不是,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毕竟你是家喻户晓的明星,(附注1)我不过是个屁大孩子,没什么好注意的。可是三天前,在超市里遇到你(附注2),这一定是宿命,你注定要完结在我手里。你最后看到的是什么人?我很高兴不是我,那会是一个狰狞的场面。
现在该截去你的肢体,剪刀得换成大菜刀,可还是很勉强,很多时候会砍到还有一丝骨肉相连,就再也断不了。最后还要用刀把皮肤上的突起刮去。水开大,场面还不显得过分。我这么用力,你会痛吗?虽然他们说你现在已经不会有知觉了,可是如果你难受,我还是不忍心的。。。你能告诉我吗?
我虽然装得很老到,可是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单独行动。我以前师傅(附注3)做的时候都很少旁观,因为我根本想不到我会亲自动手,可我还是很高兴第一个是你。如果块头比你再大一些,估计时间得加倍吧?
准备工作都完了,现在是正事了,我掏出小刀,摸到你肚皮上最柔软那一点,迅速地插进去,长痛不如短痛,少痛苦一些也好,如果你能感觉到的话。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像是把刀插进一堆棉絮,没有着力点,好像可以一直深入一样。我把刀子转了个身,刀刃朝上,往前推进,紧贴着表皮。没有我想象中的皮革撕裂的声音,只是结实平滑的肌肉被分开。水还得再开,一些玫瑰红的柔滑的脏器顺着裂缝滑落出来,悄无声息。开口持续到你的下颚,我迟疑了一会儿,终于把手伸进了那黑暗的空隙里,掏出,数量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许多杂物。然后我看到了你的心,它看起来是那么的小,我用纸把它盖上,投入垃圾桶里。
如果有养猫的话,处理后事就会简便许多呢。现在我明白了老人们的意思。
很多很多的水,冲进冲出,洗来洗去,还是带不走最后一抹血色。
你洗净处理好的身体,将以我的口腹为家。
(觉得好就不要往下看)
“今天晚饭吃什么?红烧鲫鱼。”
我把切好的鱼块丢进锅里,在围裙上擦了擦手。
——————————————————————————————————
其实你们看到一半就该知道了,对吧?
不过是去鳃去鳞去肚杂。。。
吃鱼的时候突然想到这样的写法,觉得很有趣。
附注1:当年K城有鱼餐馆打广告,吃鱼的爸爸最强壮,吃鱼的妈妈最漂亮,吃鱼的孩子最聪明。完全以轰炸阵势,公共汽车身上都可以看到,所以现在仍然记得。
附注2:在超市买鱼,不是活的,okay?
附注3:师傅,我妈是也。大厨,我打下手。
于是行动开始。
我印象中专业人士干这样的活一定习惯用冷水,热水只会让那些不干净的东西敷得到处都是。可是这样的天气,光想到把手浸泡入接近冰点的液体,我就不寒而颤,只有牺牲一下利索程度了,总不能事事完美。
你一动不动地躺在水池中央,被打开的热水柱冲刷着,温暖着你那已经冷去许久的身体,好像恢复了往日的柔软灵活。我没有戴手套,那有时候会碍事。抄起准备好的大剪刀,我先闭着眼摸索到你头侧,把不必要的组织除掉,一丝丝缕缕,像是钢丝般坚硬,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费了不少力气。我随手把剪下的东西丢到一旁的垃圾桶里,阻塞了下水道就麻烦了。
音乐突然停下了,好静,静得让人不舒服,为了舒缓一下自己的心情,我开始和你说话,虽然我很清楚你再也听不见。
你还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吗?我认为那个背影就是你,也很可能不是,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毕竟你是家喻户晓的明星,(附注1)我不过是个屁大孩子,没什么好注意的。可是三天前,在超市里遇到你(附注2),这一定是宿命,你注定要完结在我手里。你最后看到的是什么人?我很高兴不是我,那会是一个狰狞的场面。
现在该截去你的肢体,剪刀得换成大菜刀,可还是很勉强,很多时候会砍到还有一丝骨肉相连,就再也断不了。最后还要用刀把皮肤上的突起刮去。水开大,场面还不显得过分。我这么用力,你会痛吗?虽然他们说你现在已经不会有知觉了,可是如果你难受,我还是不忍心的。。。你能告诉我吗?
我虽然装得很老到,可是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单独行动。我以前师傅(附注3)做的时候都很少旁观,因为我根本想不到我会亲自动手,可我还是很高兴第一个是你。如果块头比你再大一些,估计时间得加倍吧?
准备工作都完了,现在是正事了,我掏出小刀,摸到你肚皮上最柔软那一点,迅速地插进去,长痛不如短痛,少痛苦一些也好,如果你能感觉到的话。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像是把刀插进一堆棉絮,没有着力点,好像可以一直深入一样。我把刀子转了个身,刀刃朝上,往前推进,紧贴着表皮。没有我想象中的皮革撕裂的声音,只是结实平滑的肌肉被分开。水还得再开,一些玫瑰红的柔滑的脏器顺着裂缝滑落出来,悄无声息。开口持续到你的下颚,我迟疑了一会儿,终于把手伸进了那黑暗的空隙里,掏出,数量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许多杂物。然后我看到了你的心,它看起来是那么的小,我用纸把它盖上,投入垃圾桶里。
如果有养猫的话,处理后事就会简便许多呢。现在我明白了老人们的意思。
很多很多的水,冲进冲出,洗来洗去,还是带不走最后一抹血色。
你洗净处理好的身体,将以我的口腹为家。
(觉得好就不要往下看)
“今天晚饭吃什么?红烧鲫鱼。”
我把切好的鱼块丢进锅里,在围裙上擦了擦手。
——————————————————————————————————
其实你们看到一半就该知道了,对吧?
不过是去鳃去鳞去肚杂。。。
吃鱼的时候突然想到这样的写法,觉得很有趣。
附注1:当年K城有鱼餐馆打广告,吃鱼的爸爸最强壮,吃鱼的妈妈最漂亮,吃鱼的孩子最聪明。完全以轰炸阵势,公共汽车身上都可以看到,所以现在仍然记得。
附注2:在超市买鱼,不是活的,okay?
附注3:师傅,我妈是也。大厨,我打下手。
Monday, December 20, 2004
The Desiderata
by: Max Ehrmann
Go placidly amid the noise and haste,
and remember what peace there may be in silence.
As far as possible without surrender
be on good terms with all persons.
Speak your truth quietly and clearly;
and listen to others,
even the dull and the ignorant;
they too have their story.
Avoid loud and aggressive persons,
they are vexations to the spirit.
If you compare yourself with others,
you may become vain and bitter;
for always there will be greater and lesser persons than yourself.
Enjoy your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your plans.
Keep interested in your own career, however humble;
it is a real possession in the changing fortunes of time.
Exercise caution in your business affairs;
for the world is full of trickery.
But let this not blind you to what virtue there is;
many persons strive for high ideals;
and everywhere life is full of heroism.
Be yourself.
Especially, do not feign affection.
Neither be cynical about love;
for in the face of all aridity and disenchantment
it is as perennial as the grass.
Take kindly the counsel of the years,
gracefully surrendering the things of youth.
Nurture strength of spirit to shield you in sudden misfortune.
But do not distress yourself with dark imaginings.
Many fears are born of fatigue and loneliness.
Beyond a wholesome discipline,
be gentle with yourself.
You are a child of the universe,
no less than the trees and the stars;
you have a right to be here.
And whether or not it is clear to you,
no doubt the universe is unfolding as it should.
Therefore be at peace with God,
whatever you conceive Him to be,
and whatever your labors and aspirations,
in the noisy confusion of life keep peace with your soul.
With all its sham, drudgery, and broken dreams,
it is still a beautiful world.
Be cheerful.
Strive to be happy.
Go placidly amid the noise and haste,
and remember what peace there may be in silence.
As far as possible without surrender
be on good terms with all persons.
Speak your truth quietly and clearly;
and listen to others,
even the dull and the ignorant;
they too have their story.
Avoid loud and aggressive persons,
they are vexations to the spirit.
If you compare yourself with others,
you may become vain and bitter;
for always there will be greater and lesser persons than yourself.
Enjoy your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your plans.
Keep interested in your own career, however humble;
it is a real possession in the changing fortunes of time.
Exercise caution in your business affairs;
for the world is full of trickery.
But let this not blind you to what virtue there is;
many persons strive for high ideals;
and everywhere life is full of heroism.
Be yourself.
Especially, do not feign affection.
Neither be cynical about love;
for in the face of all aridity and disenchantment
it is as perennial as the grass.
Take kindly the counsel of the years,
gracefully surrendering the things of youth.
Nurture strength of spirit to shield you in sudden misfortune.
But do not distress yourself with dark imaginings.
Many fears are born of fatigue and loneliness.
Beyond a wholesome discipline,
be gentle with yourself.
You are a child of the universe,
no less than the trees and the stars;
you have a right to be here.
And whether or not it is clear to you,
no doubt the universe is unfolding as it should.
Therefore be at peace with God,
whatever you conceive Him to be,
and whatever your labors and aspirations,
in the noisy confusion of life keep peace with your soul.
With all its sham, drudgery, and broken dreams,
it is still a beautiful world.
Be cheerful.
Strive to be happy.
Sunday, December 19, 2004
L'Homme
Son long corps étiré
Ses mains de virtuouse
Ses pieds de martyr
Son visage de prophète
Sa barbe de prince
Ses lèvres de poète
Ses cheveux de petite fille
Ses mains de virtuouse
Ses pieds de martyr
Son visage de prophète
Sa barbe de prince
Ses lèvres de poète
Ses cheveux de petite fille
Thursday, December 16, 2004
如歌的行板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飘起来的谣言之必要。旋转玻璃门
之必要。盘尼西林之必要。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姑母遗产继承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的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1964年4月
(选自《痖弦诗集》,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88年版)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飘起来的谣言之必要。旋转玻璃门
之必要。盘尼西林之必要。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姑母遗产继承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的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1964年4月
(选自《痖弦诗集》,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88年版)
Monday, December 13, 2004
学会妥协
柏拉图请教其师苏格拉底,何为爱情。你到田里,一直向前走,摘一次,却给我带回最大最饱满的麦穗。苏老头指示道,嘴角带着抹神秘的微笑,虚无缥缈。柏拉图同学不起质疑之心,穿了麻编的凉鞋,手里握着橄榄枝,一路敲击吟诵。谷物丰收的季节,迁徙的候鸟点缀着天空,小柏唱着歌穿越麦田,微风扑面。进到田里,才走得三五步,他就被左侧一株特别金黄的小麦吸引住了。方要伸手去折,却又看到正前方一株熟透了的麦穗,被果实压得弯下腰来。待到柏拉图走到它跟前,却又仿佛在田地深处看到更为美好的作物,预要下手,却又迟疑。如此这般折腾下来几个回合,他拨开面前的一撮杂草,却发现已站在田外了。于是两手空空,回去会师傅。苏大哲人听了徒弟的诉说笑而不语,柏拉图悟道,不舍,不得,就是爱情。
我们心里常常住着一个小人儿,它是那么的小,你往往不知道它的存在。它,超越性别。它是你理想的爱人,自从你的母亲第一次给你唱催眠曲,或是父亲第一次让你骑在他肩头,你心中小小的人就诞生了。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你遨游于圣贤书中,浮华世间,信手拈来或精挑细选着种种特质,让它一点点的长大成形,直到有了清晰的面容。你会发现,隔壁或者邻班的小红或小刚,眉宇间和你的小人有几分相似,那就是你的初恋。过了段日子,小红或者小刚也许已经不知去向,可是那小人却得了他们的精魂,咋一看如同转世,可到底是精致了许多,毕竟记忆筛选了所有缺点。有些人消耗余生等待小红小刚的归来,但他们爱的只是心里的那个完美模型,其他一切介不入其法眼,只缘曾经沧海。之后的失败经历只会给心中的光辉形象添砖加瓦。结果很多人等倦了,投入了积极的再次寻找这一过程。
所以,便有,
柏拉图请教其师苏格拉底,何为婚姻。一扫往日嬉皮笑脸的作风,苏导师道,过了昔日的麦田,有一座山,你到山上,一直往高处去,在常青的柏树林中,停留一次,给我带回一颗最合适的。此时已经入冬,山林萧瑟,寒气袭人,小柏披挂了几层衣服,穿着羊皮靴子,取了柴刀开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他在山顶兜了几圈,挑了一颗最顺眼的,便不再回头,扛着它下山去了。苏格拉底拨弄着弟子带回来的柏树的枝叶,这不是最高大或是最青翠的,甚至有些稀疏。可是总的来说,它是一颗合格的树,没有什么大毛病。柏拉图解释说,再搜索下去,天就要黑了,他就没时间也没体力了。有着狮鬃般须发的苏大胡子说,舍,得,就是婚姻。
那么这样看来,落魄和幸福只有一步之差,这一步叫妥协。
如果有人尽其一生也找不到一颗合适的树,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不曾寻到上山的路,而在一株株麦穗间徘徊。
而我,是衷心地爱着所有麦子的,我不愿离开,于是守望麦田,坐拥天下。
———————————————————————————————————————
灵感和饱嗝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是头脑饱食后产生的气,固然也有一定产生的几率搅和在里面,而且不能收放自如,来了是天意,要书写,不能违,不来,也是。
嘿嘿,给自己不务正业找个借口。
注:这个故事完全是道听途说,未经考证,估计和原版有较大误差,读哲学的朋友就不用挑毛病了。
今日读书,某一派的学者把platonic love解为同性间的爱。因为这种精神上的亲密,在当时只可能存在于男子之间,因为古社会里女子受教育程度是普遍的低,使得她们不能成为男子的心灵伴侣。希腊人,一个精怪的民族,在一个人死之后,人们追忆他时,所问的问题竟是,他爱过吗?并以此来权衡他一生的价值。
我们心里常常住着一个小人儿,它是那么的小,你往往不知道它的存在。它,超越性别。它是你理想的爱人,自从你的母亲第一次给你唱催眠曲,或是父亲第一次让你骑在他肩头,你心中小小的人就诞生了。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你遨游于圣贤书中,浮华世间,信手拈来或精挑细选着种种特质,让它一点点的长大成形,直到有了清晰的面容。你会发现,隔壁或者邻班的小红或小刚,眉宇间和你的小人有几分相似,那就是你的初恋。过了段日子,小红或者小刚也许已经不知去向,可是那小人却得了他们的精魂,咋一看如同转世,可到底是精致了许多,毕竟记忆筛选了所有缺点。有些人消耗余生等待小红小刚的归来,但他们爱的只是心里的那个完美模型,其他一切介不入其法眼,只缘曾经沧海。之后的失败经历只会给心中的光辉形象添砖加瓦。结果很多人等倦了,投入了积极的再次寻找这一过程。
所以,便有,
柏拉图请教其师苏格拉底,何为婚姻。一扫往日嬉皮笑脸的作风,苏导师道,过了昔日的麦田,有一座山,你到山上,一直往高处去,在常青的柏树林中,停留一次,给我带回一颗最合适的。此时已经入冬,山林萧瑟,寒气袭人,小柏披挂了几层衣服,穿着羊皮靴子,取了柴刀开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他在山顶兜了几圈,挑了一颗最顺眼的,便不再回头,扛着它下山去了。苏格拉底拨弄着弟子带回来的柏树的枝叶,这不是最高大或是最青翠的,甚至有些稀疏。可是总的来说,它是一颗合格的树,没有什么大毛病。柏拉图解释说,再搜索下去,天就要黑了,他就没时间也没体力了。有着狮鬃般须发的苏大胡子说,舍,得,就是婚姻。
那么这样看来,落魄和幸福只有一步之差,这一步叫妥协。
如果有人尽其一生也找不到一颗合适的树,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不曾寻到上山的路,而在一株株麦穗间徘徊。
而我,是衷心地爱着所有麦子的,我不愿离开,于是守望麦田,坐拥天下。
———————————————————————————————————————
灵感和饱嗝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是头脑饱食后产生的气,固然也有一定产生的几率搅和在里面,而且不能收放自如,来了是天意,要书写,不能违,不来,也是。
嘿嘿,给自己不务正业找个借口。
注:这个故事完全是道听途说,未经考证,估计和原版有较大误差,读哲学的朋友就不用挑毛病了。
今日读书,某一派的学者把platonic love解为同性间的爱。因为这种精神上的亲密,在当时只可能存在于男子之间,因为古社会里女子受教育程度是普遍的低,使得她们不能成为男子的心灵伴侣。希腊人,一个精怪的民族,在一个人死之后,人们追忆他时,所问的问题竟是,他爱过吗?并以此来权衡他一生的价值。
Sunday, December 12, 2004
旧时酒肉香
三年出一个状元,三年出不了一个好火腿
--------袁枚
或许这是我彭氏一族的天性吧,自小以来,我和老爸两人独处时的话题大多是信口铸造空中楼阁,高声宣扬各自的白日梦。每当他眉眼堆笑地告与我他最新计划为6/49五百万大奖,我也乐于和他一起分配这笔从混沌中突如其来的横财,为好像即将成立的慈善基金会叫什么名字而争论不休。可是好像被根看不见的绳子拉着,我们总会说回到食物。。。现在想来是因为那时我们得闲大放谬论是因为母亲大人出差去也,在那些终日在食堂打饭的日子里,我那不精厨艺的父亲常常会一脸神往给我讲起他小时候翘课去吃的那一碗四毛钱的豆面汤圆。
他边说边带比划地给我形容,那锅前的师傅是如何眼明手快地用大勺捞起成对的热乎乎的大胖糯米团子,黄灿灿的豆末渣子又是如何依附在如凝脂的元宵面上,含在口中,破了的圆子流漏出的滚烫黑芝麻芯子是怎样地点燃味觉,一直甜到心头。我不失时机地点头,垂涎三尺,然后低头大嚼面前一盒总是有股特殊气味的大锅饭。我也一直固执地和他一起相信,豆面汤圆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有那么一天,在一家宾客盈门,可以称作正宗的馆子里,当他在点心单上种种糕,羹,汤,盅,冻,团中,发现了,豆末汤圆四个字,老彭同志顿时两眼放光,伸出两个指头,扬声道:小二,来两碗。我双手顶着下巴,一言不发地看他满脸幸福地一口咬进那圆滚滚的汤团里。半晌,没有动静。怎么样?我小声地嘀咕道。他坐正了,放下碗,抑制着些许失望,轻描淡写道,这不像我记得的味道了。出于不浪费粮食的原则,我们自觉地把碗里的内容扫光了。
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豆面汤圆。
可是我仍然一直固执的相信,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最美丽的事物,何妨错过,我们照样保存有得不到的精彩。
不是有言道,相见不如怀念。
--------袁枚
或许这是我彭氏一族的天性吧,自小以来,我和老爸两人独处时的话题大多是信口铸造空中楼阁,高声宣扬各自的白日梦。每当他眉眼堆笑地告与我他最新计划为6/49五百万大奖,我也乐于和他一起分配这笔从混沌中突如其来的横财,为好像即将成立的慈善基金会叫什么名字而争论不休。可是好像被根看不见的绳子拉着,我们总会说回到食物。。。现在想来是因为那时我们得闲大放谬论是因为母亲大人出差去也,在那些终日在食堂打饭的日子里,我那不精厨艺的父亲常常会一脸神往给我讲起他小时候翘课去吃的那一碗四毛钱的豆面汤圆。
他边说边带比划地给我形容,那锅前的师傅是如何眼明手快地用大勺捞起成对的热乎乎的大胖糯米团子,黄灿灿的豆末渣子又是如何依附在如凝脂的元宵面上,含在口中,破了的圆子流漏出的滚烫黑芝麻芯子是怎样地点燃味觉,一直甜到心头。我不失时机地点头,垂涎三尺,然后低头大嚼面前一盒总是有股特殊气味的大锅饭。我也一直固执地和他一起相信,豆面汤圆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有那么一天,在一家宾客盈门,可以称作正宗的馆子里,当他在点心单上种种糕,羹,汤,盅,冻,团中,发现了,豆末汤圆四个字,老彭同志顿时两眼放光,伸出两个指头,扬声道:小二,来两碗。我双手顶着下巴,一言不发地看他满脸幸福地一口咬进那圆滚滚的汤团里。半晌,没有动静。怎么样?我小声地嘀咕道。他坐正了,放下碗,抑制着些许失望,轻描淡写道,这不像我记得的味道了。出于不浪费粮食的原则,我们自觉地把碗里的内容扫光了。
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豆面汤圆。
可是我仍然一直固执的相信,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最美丽的事物,何妨错过,我们照样保存有得不到的精彩。
不是有言道,相见不如怀念。
我只要一个像你的女儿
今日拜读杨绛先生的 我们仨
仰慕之情不绝
摘录章节
我们第一次到伦敦时,锺书的堂弟锺韩带我们参观大英博物馆和几个有名的画廊以及蜡人馆等处。这个暑假他一人骑了一辆自行车旅游德国和北欧,并到工厂实习。锺书只有佩服的份儿。他绝没这等本领,也没有这样的兴趣。他只会可怜巴巴地和我一起“探险”:从寓所到海德公园,又到托特纳姆路的旧书店;从动物园到植物园;从阔绰的西头到东头的贫
民窟;也会见了一些同学。
巴黎的同学更多。不记得是在伦敦还是在巴黎,锺书接到政府当局打来的电报,派他做一九三六年“世界青年大会”的代表,到瑞士日内瓦开会。代表共三人,锺书和其他二人不熟。我们在巴黎时,不记得经何人介绍,一位住在巴黎的中国共产党员王海经请我们吃中国馆子。他请我当“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我很得意。我和锺书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分,不是跟去的。
锺书和我随着一群共产党的代表一起行动。我们开会前夕,乘夜车到日内瓦。我们俩和陶行知同一个车厢,三人一夜谈到天亮。陶行知还带我走出车厢,在火车过道里,对着车外的天空,教我怎样用科学方法,指点天上的星星。
“世界青年大会”开会期间,我们两位大代表遇到可溜的会,一概逃会。我们在高低不平、窄狭难走的山路上,“探险”到莱蒙湖边,妄想绕湖一周。但愈走得远,湖面愈广,没法儿走一圈。
重要的会,我们并不溜。例如中国青年向世界青年致辞的会,我们都到会。上台发言的,是共产党方面的代表;英文的讲稿,是钱锺书写的。发言的反映还不错。
我们从瑞士回巴黎,又在巴黎玩了一两星期。
当时我们有几位老同学和朋友在巴黎大学(Sorbonne)上学,如盛澄华就是我在清华同班上法文课的。据说我们如要在巴黎大学攻读学位,需有两年学历。巴黎大学不像牛津大学有“吃饭制”保证住校,不妨趁早注册入学。所以我们在返回牛津之前,就托盛澄华为我们代办注册入学手续。一九三六年秋季始业,我们虽然身在牛津,却已是巴黎大学的学生了。
达蕾女士这次租给我们的一套房间比上次的像样。我们的澡房有新式大澡盆,不再用那套古老的盘旋管儿。不过热水是电热的,一个月后,我们方知电账惊人,赶忙节约用热水。
我们这一暑假,算是远游了一趟;返回牛津,我怀上孩子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个孩子,我们也不例外。好在我当时是闲人,等孩子出世,带到法国,可以托出去。我们知道许多在巴黎上学的女学生有了孩子都托出去,或送托儿所,或寄养乡间。
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锺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锺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我以为肚里怀个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怀了孩子,方知我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新的生命。在低等动物,新生命的长成就是母体的消灭。我没有消灭,只是打了一个七折,什么都减退了。锺书到年终在日记上形容我:“晚,季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锺书很郑重其事,很早就陪我到产院去定下单人病房并请女院长介绍专家大夫。院长问:
“要女的?”(她自己就是专家。普通病房的产妇全由她接生。)
锺书说:“要最好的。”
女院长就为我介绍了斯班斯大夫(Dr Spence)。他家的花园洋房离我们的寓所不远。
斯班斯大夫说,我将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十八日进产院,十九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我用了药,让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是痛,动都不能动。我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
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
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
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
她们越发奇怪了。
“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
“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
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据说娃娃是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我还未十分清醒,无力说话,又昏昏睡去。
锺书这天来看了我四次。我是前一天由汽车送进产院的。我们的寓所离产院不算太远,但公交车都不能到达。锺书得横越几道平行的公交车路,所以只好步行。他上午来,知道得了一个女儿,医院还不让他和我见面。第二次来,知道我上了闷药,还没醒。第三次来见到了我;我已从法兰绒包包里解放出来,但是还昏昏地睡,无力说话。第四次是午后茶之后,我已清醒。护士特为他把娃娃从婴儿室里抱出来让爸爸看。
锺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阿圆长大后,我把爸爸的“欢迎辞”告诉她,她很感激。因为我当时还从未见过初生的婴儿,据我的形容,她又丑又怪。我得知锺书是第四次来,已来来回回走了七趟,怕他累坏了,嘱他坐汽车回去吧。
阿圆懂事后,每逢生日,锺书总要说,这是母难之日。可是也难为了爸爸,也难为了她本人。她是死而复苏的。她大概很不愿意,哭得特响。护士们因她啼声洪亮,称她Miss Sing High,译意为“高歌小姐”,译音为“星海小姐”。
单人房间在楼上。如天气晴丽,护士打开落地长窗,把病床拉到阳台上去。我偶曾见到邻室两三个病号。估计全院的单人房不过六七间或七八间。护士服侍周到。我的卧室是阿圆的餐室,每日定时护士把娃娃抱来吃我,吃饱就抱回婴儿室。那里有专人看管,不穿白大褂的不准入内。
一般住单人房的住一星期或十天左右,住普通病房的只住五到七天,我却住了三个星期又二天。产院收费是一天一几尼(guinea──合1.05英镑,商店买卖用“镑”计算,但导师费、医师费、律师费等都用“几尼”),产院床位有限,单人房也不多,不欢迎久住。我几次将出院又生事故,产院破例让我做了一个很特殊的病号。
出院前两天,护士让我乘电梯下楼参观普通病房——一个统房间,三十二个妈妈,三十三个娃娃,一对是双生。护士让我看一个个娃娃剥光了过磅,一个个洗干净了又还给妈妈。娃娃都躺在睡篮里,挂在妈妈床尾。我很羡慕娃娃挂在床尾,因为我只能听见阿圆的哭声,却看不到她。护士教我怎样给娃娃洗澡穿衣。我学会了,只是没她们快。
锺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我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我也很着急。有人介绍了一位英国护士,她教我做热敷。我安慰锺书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我认认真真每几小时为他做一次热敷,没几天,我把粘在纱布上的末一丝脓连根拔去,脸上没留下一点疤痕。他感激之余,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锺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锺书顺利地通过了论文口试。同届一位留学牛津的庚款生,口试后很得意地告诉锺书说,“考官们只提了一个问题,以后就没有谁提问了。”不料他的论文还需重写。锺书同学院的英国朋友,论文口试没能通过,就没得学位。锺书领到一张文学学士(B.Litt)文凭。他告别牛津友好,摒挡行李,一家三口就前往法国巴黎。
仰慕之情不绝
摘录章节
我们第一次到伦敦时,锺书的堂弟锺韩带我们参观大英博物馆和几个有名的画廊以及蜡人馆等处。这个暑假他一人骑了一辆自行车旅游德国和北欧,并到工厂实习。锺书只有佩服的份儿。他绝没这等本领,也没有这样的兴趣。他只会可怜巴巴地和我一起“探险”:从寓所到海德公园,又到托特纳姆路的旧书店;从动物园到植物园;从阔绰的西头到东头的贫
民窟;也会见了一些同学。
巴黎的同学更多。不记得是在伦敦还是在巴黎,锺书接到政府当局打来的电报,派他做一九三六年“世界青年大会”的代表,到瑞士日内瓦开会。代表共三人,锺书和其他二人不熟。我们在巴黎时,不记得经何人介绍,一位住在巴黎的中国共产党员王海经请我们吃中国馆子。他请我当“世界青年大会”的共产党代表。我很得意。我和锺书同到瑞士去,有我自己的身分,不是跟去的。
锺书和我随着一群共产党的代表一起行动。我们开会前夕,乘夜车到日内瓦。我们俩和陶行知同一个车厢,三人一夜谈到天亮。陶行知还带我走出车厢,在火车过道里,对着车外的天空,教我怎样用科学方法,指点天上的星星。
“世界青年大会”开会期间,我们两位大代表遇到可溜的会,一概逃会。我们在高低不平、窄狭难走的山路上,“探险”到莱蒙湖边,妄想绕湖一周。但愈走得远,湖面愈广,没法儿走一圈。
重要的会,我们并不溜。例如中国青年向世界青年致辞的会,我们都到会。上台发言的,是共产党方面的代表;英文的讲稿,是钱锺书写的。发言的反映还不错。
我们从瑞士回巴黎,又在巴黎玩了一两星期。
当时我们有几位老同学和朋友在巴黎大学(Sorbonne)上学,如盛澄华就是我在清华同班上法文课的。据说我们如要在巴黎大学攻读学位,需有两年学历。巴黎大学不像牛津大学有“吃饭制”保证住校,不妨趁早注册入学。所以我们在返回牛津之前,就托盛澄华为我们代办注册入学手续。一九三六年秋季始业,我们虽然身在牛津,却已是巴黎大学的学生了。
达蕾女士这次租给我们的一套房间比上次的像样。我们的澡房有新式大澡盆,不再用那套古老的盘旋管儿。不过热水是电热的,一个月后,我们方知电账惊人,赶忙节约用热水。
我们这一暑假,算是远游了一趟;返回牛津,我怀上孩子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个孩子,我们也不例外。好在我当时是闲人,等孩子出世,带到法国,可以托出去。我们知道许多在巴黎上学的女学生有了孩子都托出去,或送托儿所,或寄养乡间。
锺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我对于“像我”并不满意。我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女儿,又像锺书,不知是何模样,很费想像。我们的女儿确实像锺书,不过,这是后话了。
我以为肚里怀个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怀了孩子,方知我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这个新的生命。在低等动物,新生命的长成就是母体的消灭。我没有消灭,只是打了一个七折,什么都减退了。锺书到年终在日记上形容我:“晚,季总计今年所读书,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为贤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锺书很郑重其事,很早就陪我到产院去定下单人病房并请女院长介绍专家大夫。院长问:
“要女的?”(她自己就是专家。普通病房的产妇全由她接生。)
锺书说:“要最好的。”
女院长就为我介绍了斯班斯大夫(Dr Spence)。他家的花园洋房离我们的寓所不远。
斯班斯大夫说,我将生一个“加冕日娃娃”。因为他预计娃娃的生日,适逢乔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们的女儿对英王加冕毫无兴趣,也许她并不愿意到这个世界上来。我十八日进产院,十九日竭尽全力也无法叫她出世。大夫为我用了药,让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来,发现自己像新生婴儿般包在法兰绒包包里,脚后还有个热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浑身连皮带骨都是痛,动都不能动。我问身边的护士:“怎么回事儿?”
护士说:“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
另一护士在门口探头。她很好奇地问我:“你为什么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却静静地不吭一声。
我没想到还有这一招,但是我说:“叫了喊了还是痛呀。”
她们越发奇怪了。
“中国女人都通达哲理吗?”
“中国女人不让叫喊吗?”
护士抱了娃娃来给我看,说娃娃出世已浑身青紫,是她拍活的。据说娃娃是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我还未十分清醒,无力说话,又昏昏睡去。
锺书这天来看了我四次。我是前一天由汽车送进产院的。我们的寓所离产院不算太远,但公交车都不能到达。锺书得横越几道平行的公交车路,所以只好步行。他上午来,知道得了一个女儿,医院还不让他和我见面。第二次来,知道我上了闷药,还没醒。第三次来见到了我;我已从法兰绒包包里解放出来,但是还昏昏地睡,无力说话。第四次是午后茶之后,我已清醒。护士特为他把娃娃从婴儿室里抱出来让爸爸看。
锺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阿圆长大后,我把爸爸的“欢迎辞”告诉她,她很感激。因为我当时还从未见过初生的婴儿,据我的形容,她又丑又怪。我得知锺书是第四次来,已来来回回走了七趟,怕他累坏了,嘱他坐汽车回去吧。
阿圆懂事后,每逢生日,锺书总要说,这是母难之日。可是也难为了爸爸,也难为了她本人。她是死而复苏的。她大概很不愿意,哭得特响。护士们因她啼声洪亮,称她Miss Sing High,译意为“高歌小姐”,译音为“星海小姐”。
单人房间在楼上。如天气晴丽,护士打开落地长窗,把病床拉到阳台上去。我偶曾见到邻室两三个病号。估计全院的单人房不过六七间或七八间。护士服侍周到。我的卧室是阿圆的餐室,每日定时护士把娃娃抱来吃我,吃饱就抱回婴儿室。那里有专人看管,不穿白大褂的不准入内。
一般住单人房的住一星期或十天左右,住普通病房的只住五到七天,我却住了三个星期又二天。产院收费是一天一几尼(guinea──合1.05英镑,商店买卖用“镑”计算,但导师费、医师费、律师费等都用“几尼”),产院床位有限,单人房也不多,不欢迎久住。我几次将出院又生事故,产院破例让我做了一个很特殊的病号。
出院前两天,护士让我乘电梯下楼参观普通病房——一个统房间,三十二个妈妈,三十三个娃娃,一对是双生。护士让我看一个个娃娃剥光了过磅,一个个洗干净了又还给妈妈。娃娃都躺在睡篮里,挂在妈妈床尾。我很羡慕娃娃挂在床尾,因为我只能听见阿圆的哭声,却看不到她。护士教我怎样给娃娃洗澡穿衣。我学会了,只是没她们快。
锺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我说的“不要紧”。我们在伦敦“探险”时,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我也很着急。有人介绍了一位英国护士,她教我做热敷。我安慰锺书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我认认真真每几小时为他做一次热敷,没几天,我把粘在纱布上的末一丝脓连根拔去,脸上没留下一点疤痕。他感激之余,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都修好。
锺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锺书顺利地通过了论文口试。同届一位留学牛津的庚款生,口试后很得意地告诉锺书说,“考官们只提了一个问题,以后就没有谁提问了。”不料他的论文还需重写。锺书同学院的英国朋友,论文口试没能通过,就没得学位。锺书领到一张文学学士(B.Litt)文凭。他告别牛津友好,摒挡行李,一家三口就前往法国巴黎。
Saturday, December 11, 2004
No more Moore !!!
When we have overlooked the documentary with a highly disputable reputation, Bowling For Columbine, from the filmmaker Michael Moore, we are asked to write an article on a selected scene from the movie, by using available resources to refute or to approve points made by the producer. First of all, I have to admit that this ironic, sarcastic, and satirical presentation of American society's gun crisis gave me a rather positive first impression. But upon further research into the subjects treated in this film, I discover many arrangements made to cajole the audience. These footages rest on a purely emotional ground, therefore bring question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movie, supposedly based on facts and nothing but the facts.
Violence and fear are the two main themes of this documentary. They sure are some heavy topics. Maybe in an attempt to loosen the tension build up in the previous scenes, Moore presents us a short animated cartoon called “a brief history of America ", which resembles strangely to the popular series South Park. We can easily be fooled in to believing it comes from the creators of South Park, when we just witnessed Michael Moore interview one of them. Pretty misleading, if we didn't know that the cartoon was drawn by someone else. Narrated in a mocking tone, it starts with the arriving of the Pilgrims in 1620, sailing away from their native England because of their fear of persecution. The characters are dramatized and reduced to a scared mob. The story continues through out with the same exaggeratedly overwhelmed little white men running around and shooting whoever frightens them. Exaggeration used appropriately is indeed very funny, but overdosed it may inflict wounds to the credibility of the whole scheme. The highlight of the play is when Moore not so subtly insinuat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RA and the KKK, suggesting that when the Klan was banned, its members formed the 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 This theory of so called secret partnership is quickly overthrown, as we find out that KKK, formed by remnants of the southern Confederate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former Union officers of NRA. Maybe it's just another coincidence, but they happened to be enemies who fought against each other during the civil war.
In conclusion, Bowling For Columbine is the fruit of some inevitable manipulation. The documentary, though not exactly biased, sadly falls back to the overly media exposure it claims to battle. But it stays an interesting source of information with a bold point of view, regardless of all the artificial maneuver. None of us can really flee our subjectiveness, so I recommend people to watch it and to extract their own truth.
谁和我提华氏911我和谁急
老师饶了我吧,我吐不出什么来了。。。
Violence and fear are the two main themes of this documentary. They sure are some heavy topics. Maybe in an attempt to loosen the tension build up in the previous scenes, Moore presents us a short animated cartoon called “a brief history of America ", which resembles strangely to the popular series South Park. We can easily be fooled in to believing it comes from the creators of South Park, when we just witnessed Michael Moore interview one of them. Pretty misleading, if we didn't know that the cartoon was drawn by someone else. Narrated in a mocking tone, it starts with the arriving of the Pilgrims in 1620, sailing away from their native England because of their fear of persecution. The characters are dramatized and reduced to a scared mob. The story continues through out with the same exaggeratedly overwhelmed little white men running around and shooting whoever frightens them. Exaggeration used appropriately is indeed very funny, but overdosed it may inflict wounds to the credibility of the whole scheme. The highlight of the play is when Moore not so subtly insinuat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RA and the KKK, suggesting that when the Klan was banned, its members formed the 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 This theory of so called secret partnership is quickly overthrown, as we find out that KKK, formed by remnants of the southern Confederate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former Union officers of NRA. Maybe it's just another coincidence, but they happened to be enemies who fought against each other during the civil war.
In conclusion, Bowling For Columbine is the fruit of some inevitable manipulation. The documentary, though not exactly biased, sadly falls back to the overly media exposure it claims to battle. But it stays an interesting source of information with a bold point of view, regardless of all the artificial maneuver. None of us can really flee our subjectiveness, so I recommend people to watch it and to extract their own truth.
谁和我提华氏911我和谁急
老师饶了我吧,我吐不出什么来了。。。
书虫谈书
by: 玛雅
我可以算是个书呆子。要是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工作是付钱给我看书(不要多,够吃简单的饭,够交低廉房租就行),就算死后有天堂,我也不会去的。书是我的鸦片,我的anti-depressant,我的快乐丸。丈夫如衣裳,可以replace,书irreplaceable.
书有面孔。有鼻子有眼睛有嘴讲话,字里行间都是七情六欲。书虫们只要跟书打一个照面, 就知道书的大概究竟。 但也有城府很深的秃头家伙,老谋深算,你不花个几个星期,读不出其中滋味。有的像嚼橄榄,越嚼越甜;有的却是书里的骗子,虚张声势,专要诱你上当。有的书一见面就是个“自来熟”,一副专要讨好读者的模样,畅销书大都是这一类; 有的书脾气倔,倔得都不肯用好纸来印。一股子死硬气,这一类多是穷酸学究们写的。有的书像泡菜,要在书架上腌够了时间,泡一泡才可以读。这一类属于经典名著和哲学书,书虫的火候没到的时候,读起来,一点味儿也没有。有的书要用香熏一熏才能读,云里雾里的,这一类书属于意识流,要跳来跳去,翻来复去地翻上一遍才熟手,有的需要“仙人指路”,才可以看出点门道,像乔依斯的《尤利西斯》。有朋友传授了我一套读书的“枕头功”秘笈:一些艰深难懂的经典书,要跟它们睡觉。把它们在枕头底下压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再拿出来读的时候,书已经是个熟朋友了,每一页都是枕头的暖香和肉香,边角卷起,非常性感。整个暖书的过程,像孵蛋一样。忘记问他,这书放在美人的香枕下是不是比放在冬烘先生臭头油枕头底下功力更强。不过,有一大类书无论如何,就是不想跟你好,不管你怎么跟它foreplay, 它就是不动情。如果你有考据癖,一查,多半这样的书作者还真是性冷淡。Virginia Woolf和Kafka的书属于这一类型,我拿去送人做了人情。
书香这个比喻太偏颇了,书哪里都是香的,很多简直臭不可闻。以前谈到“嗅书”的功法,迂腐的书和市侩的书特别“有味”,迂腐的书比臭豆腐还臭,市侩的书有一股臭魚烂虾的味道。
天下最好看的书是无用的书。 头悬梁的孙晋,锥刺股的苏秦,读的都是太有用的书,所以才会读得那么辛苦。商学院的老师讲assets 和liabilities的时候,说assets是可以给你带来cash的,liability呢,是你要往里贴钱的。书绝对是个liabilities,爱书的基本上都是买不起书的人,这书就更加是个liabilities.
看书最享受的地方是床和沙发上。我没有效仿苏老泉,到27岁才开始认字。 很不幸,我5岁就认字了。又是“多愁多病的身”,所以从小就喜欢躺在床上看书。当然那时看的都是小人书,那十几本小人书和童话,被我翻得稀烂,故事可以倒背如流。蜀中多夜雨,一到晚上就缠绵不绝,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西蜀的雨和江南的很不一样,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凉雨,是寒入骨髓悒郁的雨。这样的天气是最佳的读书辰光。裹在被子里,手里捧着浪漫小说,鬼怪故事,外加一盘怪味豆,一壶浓茶,就是神仙也不作。难怪蜀中多文才,一定是在这巴山夜雨里熏陶出来的。我可以一直看到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看得忘了病痛。 好书一定要在床上读,这就好像恋爱, 再热烈的感情,不到上床那一步,都不够彻底。更难得的是,与书做爱,无论时间地点,永远都是高潮,书是天下最温顺的爱人。
对于书虫来说,读书基本上没有什么最好的和最坏的时间。那些挑剔的人,非要是焚香品茗,有酒才读得进汉书的人,是纯粹附庸风雅的小资阶级。书虫是饥不择食的赤贫阶级。墨水可以当酱油的人,哪里有那么多的讲究。但我也有特别的读书黄金时刻, 比如生病的时候和临睡之前,平日里最不爱看的书都可以看得进去。 世界上没有比读书更轻松的爱好了,基本上不用化任何力气,气息恹恹的人在病床上读书悟性特高。 病中读书领悟到的东西,身体健康的时候完全读不出来。同样一本书,倒霉的时候读和春风得意的时候读,读出来的意思可能是相反的。有个仙风道骨的朋友曾在高山大寺中“提高觉悟”,谈到读书体验,说在那“山明云气画,天静鸟飞高”的山上读书最有感应。山上能读的书回到山下就没有感觉了。我是个大俗人,在闹市里的咖啡馆读书,就已经可以醍醐灌顶了。清代有个顾千里,夏日燥热,他脱光了,赤身裸体读经书。我想这是读书最好的样子,真正赤诚相对。
书,光是读就太沉默了,必须诵和吟。和它对话才算得上谈情说爱。现代人的诗歌和文章都好像烂抹布,吟不起来。 古诗和经书则一定要吟诵。学佛的朋友推荐给我《金刚经》和《大悲咒》,都强调要诵读出声, 不用懂经文的意思,只要诵上半个小时,他就能感应到那些经文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意念; “书吟百遍,其意自现”。佛法就在那诵读的琅琅声中。
我虽然是个书虫,但没有藏书癖。 自信这世上没有多少书值得我藏。我也没有藏书的地方。藏书狂和守财奴是一种人。藏书的大多不是看书的。当然,四壁皆空,一无所有的时候,书是我唯一的最好的家具, 它可以当枕头,当茶几上的茶托垫,能上能下,从不摆架子。
大多数的畅销书都不是我要看的书。我有一点儿倔脾气,畅销书的作者和出版商一定都会赚钱。为了替天行道,我要给那些冷落在角落的无名作者以特惠待遇。这个世界倾斜得太厉害,我要施加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平衡力。
我从来没有把一本书从头到尾按页读过。 我读书经常是从中间读起来的,有时是从最后一页往前读的。我也很少用书签。书跟我的交情不错,几乎每一次,它都会自己打开来给我看。 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冬烘先生的事,以读书为乐,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 上学念书的时候,最烦老师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艺术。 那些都是没事儿干的学者,为了写论文混饭吃给分析出来的。 “红学”有那么多人研究,到底曹雪芹写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想到那么多的东西? 那个胡言乱语的乔依斯最喜欢写天书,其实他也就是脑子有点儿不正常,那本Finnegan’s Wake(芬尼根守灵夜)可能就是把他脑袋里的“乱码”全写出来,后人就觉得不得了了。告诉你一个玛雅的读书体会:大多数的作家都是会胡言乱语的人,别太拿他们当回事儿。
最喜欢读的是幽默隽永的书,然后是童话,寓言;再就是清晰的哲学书和文笔单纯的好散文、语言如诗歌一样的小说、有见解的文艺评论。好的童话和寓言可以让人过一辈子清净愉快的好日子。 童话和小人书是会最终伴我一生的。最不喜欢读的是教科书。 没有书读的日子是最难受的日子,街边的语录牌和电话号码本都可以拿来充饥。喜欢的读书地方是车站码头和飞机场。 书里的众生相和眼前的众生相互相辉映,交错重叠,最是让人想入非非。
书读得越多,耐看的就越少。到最后也就剩下那几本了。 法国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说“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 我只愿在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闲书在我的棺材里,就是下到地狱,有了书看,也没什么了不起。
我可以算是个书呆子。要是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工作是付钱给我看书(不要多,够吃简单的饭,够交低廉房租就行),就算死后有天堂,我也不会去的。书是我的鸦片,我的anti-depressant,我的快乐丸。丈夫如衣裳,可以replace,书irreplaceable.
书有面孔。有鼻子有眼睛有嘴讲话,字里行间都是七情六欲。书虫们只要跟书打一个照面, 就知道书的大概究竟。 但也有城府很深的秃头家伙,老谋深算,你不花个几个星期,读不出其中滋味。有的像嚼橄榄,越嚼越甜;有的却是书里的骗子,虚张声势,专要诱你上当。有的书一见面就是个“自来熟”,一副专要讨好读者的模样,畅销书大都是这一类; 有的书脾气倔,倔得都不肯用好纸来印。一股子死硬气,这一类多是穷酸学究们写的。有的书像泡菜,要在书架上腌够了时间,泡一泡才可以读。这一类属于经典名著和哲学书,书虫的火候没到的时候,读起来,一点味儿也没有。有的书要用香熏一熏才能读,云里雾里的,这一类书属于意识流,要跳来跳去,翻来复去地翻上一遍才熟手,有的需要“仙人指路”,才可以看出点门道,像乔依斯的《尤利西斯》。有朋友传授了我一套读书的“枕头功”秘笈:一些艰深难懂的经典书,要跟它们睡觉。把它们在枕头底下压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再拿出来读的时候,书已经是个熟朋友了,每一页都是枕头的暖香和肉香,边角卷起,非常性感。整个暖书的过程,像孵蛋一样。忘记问他,这书放在美人的香枕下是不是比放在冬烘先生臭头油枕头底下功力更强。不过,有一大类书无论如何,就是不想跟你好,不管你怎么跟它foreplay, 它就是不动情。如果你有考据癖,一查,多半这样的书作者还真是性冷淡。Virginia Woolf和Kafka的书属于这一类型,我拿去送人做了人情。
书香这个比喻太偏颇了,书哪里都是香的,很多简直臭不可闻。以前谈到“嗅书”的功法,迂腐的书和市侩的书特别“有味”,迂腐的书比臭豆腐还臭,市侩的书有一股臭魚烂虾的味道。
天下最好看的书是无用的书。 头悬梁的孙晋,锥刺股的苏秦,读的都是太有用的书,所以才会读得那么辛苦。商学院的老师讲assets 和liabilities的时候,说assets是可以给你带来cash的,liability呢,是你要往里贴钱的。书绝对是个liabilities,爱书的基本上都是买不起书的人,这书就更加是个liabilities.
看书最享受的地方是床和沙发上。我没有效仿苏老泉,到27岁才开始认字。 很不幸,我5岁就认字了。又是“多愁多病的身”,所以从小就喜欢躺在床上看书。当然那时看的都是小人书,那十几本小人书和童话,被我翻得稀烂,故事可以倒背如流。蜀中多夜雨,一到晚上就缠绵不绝,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西蜀的雨和江南的很不一样,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凉雨,是寒入骨髓悒郁的雨。这样的天气是最佳的读书辰光。裹在被子里,手里捧着浪漫小说,鬼怪故事,外加一盘怪味豆,一壶浓茶,就是神仙也不作。难怪蜀中多文才,一定是在这巴山夜雨里熏陶出来的。我可以一直看到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看得忘了病痛。 好书一定要在床上读,这就好像恋爱, 再热烈的感情,不到上床那一步,都不够彻底。更难得的是,与书做爱,无论时间地点,永远都是高潮,书是天下最温顺的爱人。
对于书虫来说,读书基本上没有什么最好的和最坏的时间。那些挑剔的人,非要是焚香品茗,有酒才读得进汉书的人,是纯粹附庸风雅的小资阶级。书虫是饥不择食的赤贫阶级。墨水可以当酱油的人,哪里有那么多的讲究。但我也有特别的读书黄金时刻, 比如生病的时候和临睡之前,平日里最不爱看的书都可以看得进去。 世界上没有比读书更轻松的爱好了,基本上不用化任何力气,气息恹恹的人在病床上读书悟性特高。 病中读书领悟到的东西,身体健康的时候完全读不出来。同样一本书,倒霉的时候读和春风得意的时候读,读出来的意思可能是相反的。有个仙风道骨的朋友曾在高山大寺中“提高觉悟”,谈到读书体验,说在那“山明云气画,天静鸟飞高”的山上读书最有感应。山上能读的书回到山下就没有感觉了。我是个大俗人,在闹市里的咖啡馆读书,就已经可以醍醐灌顶了。清代有个顾千里,夏日燥热,他脱光了,赤身裸体读经书。我想这是读书最好的样子,真正赤诚相对。
书,光是读就太沉默了,必须诵和吟。和它对话才算得上谈情说爱。现代人的诗歌和文章都好像烂抹布,吟不起来。 古诗和经书则一定要吟诵。学佛的朋友推荐给我《金刚经》和《大悲咒》,都强调要诵读出声, 不用懂经文的意思,只要诵上半个小时,他就能感应到那些经文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意念; “书吟百遍,其意自现”。佛法就在那诵读的琅琅声中。
我虽然是个书虫,但没有藏书癖。 自信这世上没有多少书值得我藏。我也没有藏书的地方。藏书狂和守财奴是一种人。藏书的大多不是看书的。当然,四壁皆空,一无所有的时候,书是我唯一的最好的家具, 它可以当枕头,当茶几上的茶托垫,能上能下,从不摆架子。
大多数的畅销书都不是我要看的书。我有一点儿倔脾气,畅销书的作者和出版商一定都会赚钱。为了替天行道,我要给那些冷落在角落的无名作者以特惠待遇。这个世界倾斜得太厉害,我要施加一点儿微不足道的平衡力。
我从来没有把一本书从头到尾按页读过。 我读书经常是从中间读起来的,有时是从最后一页往前读的。我也很少用书签。书跟我的交情不错,几乎每一次,它都会自己打开来给我看。 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冬烘先生的事,以读书为乐,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 上学念书的时候,最烦老师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艺术。 那些都是没事儿干的学者,为了写论文混饭吃给分析出来的。 “红学”有那么多人研究,到底曹雪芹写的时候有没有可能想到那么多的东西? 那个胡言乱语的乔依斯最喜欢写天书,其实他也就是脑子有点儿不正常,那本Finnegan’s Wake(芬尼根守灵夜)可能就是把他脑袋里的“乱码”全写出来,后人就觉得不得了了。告诉你一个玛雅的读书体会:大多数的作家都是会胡言乱语的人,别太拿他们当回事儿。
最喜欢读的是幽默隽永的书,然后是童话,寓言;再就是清晰的哲学书和文笔单纯的好散文、语言如诗歌一样的小说、有见解的文艺评论。好的童话和寓言可以让人过一辈子清净愉快的好日子。 童话和小人书是会最终伴我一生的。最不喜欢读的是教科书。 没有书读的日子是最难受的日子,街边的语录牌和电话号码本都可以拿来充饥。喜欢的读书地方是车站码头和飞机场。 书里的众生相和眼前的众生相互相辉映,交错重叠,最是让人想入非非。
书读得越多,耐看的就越少。到最后也就剩下那几本了。 法国的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说“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 我只愿在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人放几本耐看的闲书在我的棺材里,就是下到地狱,有了书看,也没什么了不起。
Staged
这是一个舞台,一次只能站一个人。
你来了,我离开。
你因为孤独,也离开。
这是一个舞台,一次只能站一个人。
今天考的写作,从来用第二种语言都没达到过这种境界:
我好像看到我的句子像是在阳光下的小苗苗,一个个茁壮成长,脉络清晰。
虽然用词还欠火候,可是结构上我基本满意了。
三个半小时,
半小时空想,四十分钟开头,四十分钟其余部分,
四十分钟推翻其余部分,半小时换结局,二十分钟查字典,
剩下的时间誊写。
还有同学没能完成草稿,深表同情,
他们喜欢把事情复杂化,
五百多字你能讲清楚三代世家间的恩怨情仇吗?
每个人的名字提一遍你就不能再写了,
因为你也记不清楚谁是谁的私生子的姑妈的姨夫的情人。
今日的格言
play it safe.
如果有字数限制,请描写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
in my case, 两分钟都还不到。
不过想看到动作的话就少了,
只有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
可是明朗的一如小学生的日记,
喜欢了,害怕了,就是这么简单。
这不算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吧?
从现在到放假,有八天要去学校,
有十次以上的考试,刚才我过度乐观了,
这说明有时候一天要同时应负不同科目,
数学和乐器在一起还好,但是鉴赏和物理。。。
李斯特舒曼舒伯特你们可不可以和抛物线一样罗曼蒂克?
今天我问M我们还算不算朋友,
她说还是,
我说其实人的一生没有永恒的陪伴,
于是沉默。
是不是很自讨无趣?
等到放假了,雪积到膝盖的时候,我们该谈谈。
下雪下到落面粉,
明年必定大吉大利。
很多年后,我望着大片大片的麦田,
回想那缓慢的,仿佛芒刺在背的成长的钝痛
你来了,我离开。
你因为孤独,也离开。
这是一个舞台,一次只能站一个人。
今天考的写作,从来用第二种语言都没达到过这种境界:
我好像看到我的句子像是在阳光下的小苗苗,一个个茁壮成长,脉络清晰。
虽然用词还欠火候,可是结构上我基本满意了。
三个半小时,
半小时空想,四十分钟开头,四十分钟其余部分,
四十分钟推翻其余部分,半小时换结局,二十分钟查字典,
剩下的时间誊写。
还有同学没能完成草稿,深表同情,
他们喜欢把事情复杂化,
五百多字你能讲清楚三代世家间的恩怨情仇吗?
每个人的名字提一遍你就不能再写了,
因为你也记不清楚谁是谁的私生子的姑妈的姨夫的情人。
今日的格言
play it safe.
如果有字数限制,请描写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
in my case, 两分钟都还不到。
不过想看到动作的话就少了,
只有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
可是明朗的一如小学生的日记,
喜欢了,害怕了,就是这么简单。
这不算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吧?
从现在到放假,有八天要去学校,
有十次以上的考试,刚才我过度乐观了,
这说明有时候一天要同时应负不同科目,
数学和乐器在一起还好,但是鉴赏和物理。。。
李斯特舒曼舒伯特你们可不可以和抛物线一样罗曼蒂克?
今天我问M我们还算不算朋友,
她说还是,
我说其实人的一生没有永恒的陪伴,
于是沉默。
是不是很自讨无趣?
等到放假了,雪积到膝盖的时候,我们该谈谈。
下雪下到落面粉,
明年必定大吉大利。
很多年后,我望着大片大片的麦田,
回想那缓慢的,仿佛芒刺在背的成长的钝痛
Thursday, December 09, 2004
卯都
by: psycho-candy
青琉一直想上月亮上面去。
薄荷一般冰凉的夜里,孩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月光穿透自己的身体,
四肢百骸都失去了移动的力量,眼看着肌肤渐渐透出青惨惨的光。
“我弟弟是被月亮吃掉的。”青琉这样对时雨说。
时雨是在6月短暂而闷人的雨季里出生的孩子,他出生在一坪干涸的荷田里。
青琉稍微晚一点发现他的话,时雨就被荷田里腐败花枝下的乌鱼和蛤蟆们吃掉了。
时雨在3年时间里长到了和青琉差不多的大小,然后忽然一夜间停止了生长。
时雨吃鱼的时候,总是恶狠狠把泛白的鱼肉用筷子压到莼菜和青豆的汤里去,
再翻上来。时雨讨厌一切和水有关的东西。
青琉对时雨说了3年的关于月亮和她的弟弟,时雨总是沉默着听。
他还没来得及学步就已经开始奔跑,还没来得及学习说话就已经会用芦苇吹笛。
时雨长得飞快,青琉总是把他藏身在水岸边的荷田里,这样不用帮他做衣服。
3年了,长大了的时雨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他总是张大了亮晶晶的眼睛听青琉说月亮。
后来青琉赶走了晒谷场上的鸡,在那里埋了一颗蚕豆。
蚕豆是时雨拣来的,时雨拣到豆子的时候一只慌张的黑狐狸跳进了草丛,
眨巴着眼睛忿忿地瞅着他。时雨看看豆子再看看狐狸,认为这两样都是好的。
七夕的夜晚,月亮照澈三千世界。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依然一动不动。
青琉仰首仰得脖子有点酸,决定回屋休息。
就在这时她看见前院种蚕豆的地方窜出一根细细长长的苗茎,
刷刷刷的长得飞快,瞬间就遮天蔽日的长到了仰着头也看不见最高处的样子。
青琉想了半天,回屋拉了时雨就走,踩着蚕豆茎开始向上爬。
云层在他们身边飞快地移动。青琉爬了一会,回头一看,
一阵头晕目眩,平生第一次知道自己有恐高症。
时雨握着青琉的手往上跑,他身上散发出暮春草地那样温和带着甜味的气息。
夜空上坠下纷乱的星星,在他们身体周围互相碰撞发出或柔软或坚硬的光。
青琉闭上眼睛跟着时雨向上飞奔,感觉湿润的气息一再在自己鼻尖掠过。
后来她觉得身轻如燕,脚尖无处着力。
她睁开眼睛,就看见巨大透明的月亮像水一样笼罩着自己。
青琉手上空空,不见时雨的踪影。
青琉在月亮里找了很久,见到很多形状的孩子,
没有一个像时雨,也没有一个像她失去了的弟弟。
最后她来到一座透明的城,
在这里她遇到一个红衣的女孩子,抱着一只毛发颓败的兔子。
女孩子红衣皓齿,长着形状可爱的三瓣嘴。
她听了青琉的来意以后抿嘴笑了:
“那么说你是要找到他们,并把他们带走吗?”
青琉点点头,有些胆怯的看着那个眯眯眼的女孩子。
女孩子怜惜地亲亲那只斑秃的兔子。
兔子很怕冷似的往她怀里拱。女孩子转身说:
“随我来。”
女孩子一飘一飘的走了,红衣下面鼓鼓囊囊藏了很多一点点小的孩子。
青琉跑着追上去,到了月亮里面一个巨大的湖。
女孩子敲敲水面,浮上来很多只手。女孩子眯眯着眼睛看着青琉说:
“你找吧,不过,你只可以带一个回去。”
青琉看着那么多手,感到恐慌。
她壮着胆子走到水面上,看着那些手一起向她涌来。
青琉第一眼就认出了时雨的手,青色细长的手指,
被其他争先恐后的手远远挤到了外面。
那手指在呼唤着,在以时雨的言语呼唤着她。
青琉踩过那些争先恐后不知好歹的手臂向时雨走去,
伸手够到了那只手的指尖。
指尖的轻微接触里青琉感到一阵温柔,仿佛春夜带有艾草芳香的微风掠过。
这时青琉忽然感到自己被什么东西拽住。
她低头看见一只幼小的手牢牢抓住了自己的脚踝。
青琉正想踢掉这讨人厌的小东西,忽然认出来那只手属于她那被月亮吃掉的弟弟。
青琉一阵心伤,低首去抓住了那只小手。
她忽然觉得脚下有些不对劲,尖叫着,发现自己正在沉没。
红衣的眯眯眼女孩笑了:
“真是贪心,我说过,只可以带一个走的。”
说罢用指甲摩娑着兔子的脑门,兔子的眼里发出红色的光,耳朵一抖一抖的兴奋起来。
青琉看看右手里时雨那形状优美的手指,又看看左手里弟弟那幼小的手掌,
惊恐地发觉自己又向下陷落了,水下无数的东西在对她的脚轻轻吹气。
弟弟的小手在青琉的手间动了动,像是想要主人抚摩的小猫。
青琉忽然想起弟弟的小脑袋钻在自己怀里的样子,
夏夜的晒谷场上,抬头看着冰凉的月亮睡去。胸口有一点点那小毛毛头的热气。
慢慢的热气散去了,半夜打着颤惊醒,怀里空空荡荡。
青琉的右手慢慢松开,看着时雨的手指在空中摸索着,想要寻找一个接触。
她握紧了弟弟的小手,往上拽,把弟弟从水面以下拽了上来。
弟弟和被月亮吃掉的那一夜比起来没什么变化,大拇指含在嘴里,
像小兽一样透明惶恐的眼睛看着她,扑腾到她怀里紧紧抱着。
青琉抱紧了失而复得的弟弟,看着时雨的手指在空中无力地摸索着,
绝望地沉了下去,消失在漆黑的水面。青琉感到自己犯下了大罪过,
低下头不敢再向时雨沉没的地方看一眼。
红衣的女孩子拍拍手打了一个小小的呵欠;
“你们走吧。看完了,没意思。”
青琉抱着弟弟走出了月亮巨大的穹顶,来到蚕豆茎旁边。
她走了很多路,饥饿又疲倦,将弟弟放到自己脖子上骑着。
星星在四周纷纷坠落。弟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兴奋的伸手去够,
身子稍稍探出,就摇晃着坠落了下去。
青琉急忙伸手去抓,只抓住了弟弟一截小指。“咯嘣”一声,小指折断了。
弟弟短促地叫了一声,急速落向漆黑的大地。
青琉哭叫,只听见远远的回声。她回头看月亮,
发现月亮已经慢慢远离。青琉提着一截断指,茫然站在天空上。
青琉擦干了眼泪,花了不少时间爬下蚕豆茎,回到家里,看见一个中年的汉子。
那汉子诧异地看着她,伸出手抓抓头,青琉注意到他的手少了一截尾指。
汉子困惑地说:“这小姑娘看起来有点面熟……你是谁?”
青琉惘然,一时间失去了所有的动作。
青琉一直想上月亮上面去。
薄荷一般冰凉的夜里,孩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月光穿透自己的身体,
四肢百骸都失去了移动的力量,眼看着肌肤渐渐透出青惨惨的光。
“我弟弟是被月亮吃掉的。”青琉这样对时雨说。
时雨是在6月短暂而闷人的雨季里出生的孩子,他出生在一坪干涸的荷田里。
青琉稍微晚一点发现他的话,时雨就被荷田里腐败花枝下的乌鱼和蛤蟆们吃掉了。
时雨在3年时间里长到了和青琉差不多的大小,然后忽然一夜间停止了生长。
时雨吃鱼的时候,总是恶狠狠把泛白的鱼肉用筷子压到莼菜和青豆的汤里去,
再翻上来。时雨讨厌一切和水有关的东西。
青琉对时雨说了3年的关于月亮和她的弟弟,时雨总是沉默着听。
他还没来得及学步就已经开始奔跑,还没来得及学习说话就已经会用芦苇吹笛。
时雨长得飞快,青琉总是把他藏身在水岸边的荷田里,这样不用帮他做衣服。
3年了,长大了的时雨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他总是张大了亮晶晶的眼睛听青琉说月亮。
后来青琉赶走了晒谷场上的鸡,在那里埋了一颗蚕豆。
蚕豆是时雨拣来的,时雨拣到豆子的时候一只慌张的黑狐狸跳进了草丛,
眨巴着眼睛忿忿地瞅着他。时雨看看豆子再看看狐狸,认为这两样都是好的。
七夕的夜晚,月亮照澈三千世界。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依然一动不动。
青琉仰首仰得脖子有点酸,决定回屋休息。
就在这时她看见前院种蚕豆的地方窜出一根细细长长的苗茎,
刷刷刷的长得飞快,瞬间就遮天蔽日的长到了仰着头也看不见最高处的样子。
青琉想了半天,回屋拉了时雨就走,踩着蚕豆茎开始向上爬。
云层在他们身边飞快地移动。青琉爬了一会,回头一看,
一阵头晕目眩,平生第一次知道自己有恐高症。
时雨握着青琉的手往上跑,他身上散发出暮春草地那样温和带着甜味的气息。
夜空上坠下纷乱的星星,在他们身体周围互相碰撞发出或柔软或坚硬的光。
青琉闭上眼睛跟着时雨向上飞奔,感觉湿润的气息一再在自己鼻尖掠过。
后来她觉得身轻如燕,脚尖无处着力。
她睁开眼睛,就看见巨大透明的月亮像水一样笼罩着自己。
青琉手上空空,不见时雨的踪影。
青琉在月亮里找了很久,见到很多形状的孩子,
没有一个像时雨,也没有一个像她失去了的弟弟。
最后她来到一座透明的城,
在这里她遇到一个红衣的女孩子,抱着一只毛发颓败的兔子。
女孩子红衣皓齿,长着形状可爱的三瓣嘴。
她听了青琉的来意以后抿嘴笑了:
“那么说你是要找到他们,并把他们带走吗?”
青琉点点头,有些胆怯的看着那个眯眯眼的女孩子。
女孩子怜惜地亲亲那只斑秃的兔子。
兔子很怕冷似的往她怀里拱。女孩子转身说:
“随我来。”
女孩子一飘一飘的走了,红衣下面鼓鼓囊囊藏了很多一点点小的孩子。
青琉跑着追上去,到了月亮里面一个巨大的湖。
女孩子敲敲水面,浮上来很多只手。女孩子眯眯着眼睛看着青琉说:
“你找吧,不过,你只可以带一个回去。”
青琉看着那么多手,感到恐慌。
她壮着胆子走到水面上,看着那些手一起向她涌来。
青琉第一眼就认出了时雨的手,青色细长的手指,
被其他争先恐后的手远远挤到了外面。
那手指在呼唤着,在以时雨的言语呼唤着她。
青琉踩过那些争先恐后不知好歹的手臂向时雨走去,
伸手够到了那只手的指尖。
指尖的轻微接触里青琉感到一阵温柔,仿佛春夜带有艾草芳香的微风掠过。
这时青琉忽然感到自己被什么东西拽住。
她低头看见一只幼小的手牢牢抓住了自己的脚踝。
青琉正想踢掉这讨人厌的小东西,忽然认出来那只手属于她那被月亮吃掉的弟弟。
青琉一阵心伤,低首去抓住了那只小手。
她忽然觉得脚下有些不对劲,尖叫着,发现自己正在沉没。
红衣的眯眯眼女孩笑了:
“真是贪心,我说过,只可以带一个走的。”
说罢用指甲摩娑着兔子的脑门,兔子的眼里发出红色的光,耳朵一抖一抖的兴奋起来。
青琉看看右手里时雨那形状优美的手指,又看看左手里弟弟那幼小的手掌,
惊恐地发觉自己又向下陷落了,水下无数的东西在对她的脚轻轻吹气。
弟弟的小手在青琉的手间动了动,像是想要主人抚摩的小猫。
青琉忽然想起弟弟的小脑袋钻在自己怀里的样子,
夏夜的晒谷场上,抬头看着冰凉的月亮睡去。胸口有一点点那小毛毛头的热气。
慢慢的热气散去了,半夜打着颤惊醒,怀里空空荡荡。
青琉的右手慢慢松开,看着时雨的手指在空中摸索着,想要寻找一个接触。
她握紧了弟弟的小手,往上拽,把弟弟从水面以下拽了上来。
弟弟和被月亮吃掉的那一夜比起来没什么变化,大拇指含在嘴里,
像小兽一样透明惶恐的眼睛看着她,扑腾到她怀里紧紧抱着。
青琉抱紧了失而复得的弟弟,看着时雨的手指在空中无力地摸索着,
绝望地沉了下去,消失在漆黑的水面。青琉感到自己犯下了大罪过,
低下头不敢再向时雨沉没的地方看一眼。
红衣的女孩子拍拍手打了一个小小的呵欠;
“你们走吧。看完了,没意思。”
青琉抱着弟弟走出了月亮巨大的穹顶,来到蚕豆茎旁边。
她走了很多路,饥饿又疲倦,将弟弟放到自己脖子上骑着。
星星在四周纷纷坠落。弟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兴奋的伸手去够,
身子稍稍探出,就摇晃着坠落了下去。
青琉急忙伸手去抓,只抓住了弟弟一截小指。“咯嘣”一声,小指折断了。
弟弟短促地叫了一声,急速落向漆黑的大地。
青琉哭叫,只听见远远的回声。她回头看月亮,
发现月亮已经慢慢远离。青琉提着一截断指,茫然站在天空上。
青琉擦干了眼泪,花了不少时间爬下蚕豆茎,回到家里,看见一个中年的汉子。
那汉子诧异地看着她,伸出手抓抓头,青琉注意到他的手少了一截尾指。
汉子困惑地说:“这小姑娘看起来有点面熟……你是谁?”
青琉惘然,一时间失去了所有的动作。
Tuesday, December 07, 2004
南方.行走之二
by: 35公里
一
有一些山,从没有人上去过,或者上面的风景平淡无奇,人们很快把它遗忘了,亚热带那些藤蔓上长满刺的植物可以将一整座山完全封死,人们能征服雪线,对这样藤藤蔓蔓罗里罗嗦的地方却无能为力,我每天行走的路线刚好可以把这座小山绕一个圈,从没见到一条可以上去的路,山上有一座颓败的兵营,我猜想很多年前,葡萄牙人在就那里往北面打炮。环山马路的另一面是一条水道,锈迹斑斑的铁丝网沿河而架,天气炎热的时候,水面是密密匝匝的水葫芦,我隔着铁丝网看那些奇怪的植物,它们没有根,却这样肥大,花也开得艳丽,我有时候疑心那是一片菜地,可以踱步进去,碰到虫子和夜宿的白鹭,然而有时候只是一夜间它们却又踪迹全无地消失了,剩下灰蒙蒙的河面和各种不体面的垃圾。M虽小,也有被忽略的地方,我住的地方人烟稀少,居民不少都搬走了,高中生深更半夜瞒着家人在山下飙车,他们很神气地轰油,用重低音放电子舞曲,也有女孩子尖细而兴奋的喊叫,菲律宾人在车行门口谈笑,他们弹着吉他唱美国民谣,他们有修不完的汽车,喝不完的啤酒,吃不完的烤牡蛎和亚热带消磨不完的夜晚。
上山的路倘若硬找还是有的,而且铺着石板,路就是这样,如果还有人走,哪怕只是偶尔路过,就不会荒废,一旦断了人迹,两边的藤萝和蔓草很快会就爬过来长满路面,就象食腐动物对待那些死去的人一样。我在一个冬日的下午走出家门,环山走了两圈以后来到这里,看到缠绕着藤萝的路面,突然心虚起来,我三十多岁,结了婚,衣冠楚楚,有一天莫名其妙地来到城市的角落,看到草木缭乱的山口,不知道该进还是退。这是个无人的世界,象邋遢孩子留在耳后的一块污垢,隐藏在一片破败的民房的后面,民房自然地颓败,断墙上长满了草,旧轮胎躺在路中央,周围的芭蕉树有一人高,草也长得旺盛,看不出冬天没落的样子。我忍不住暗暗地欣慰起来,我把M能落脚的地方都走遍了,我所有的鞋子都漏雨,雨伞丢光了,然后冬天就来了,我有一个念头,找一个干一点的地方坐下来,什么也不做,就那么坐着,想一些不重要的事,但你知道这并不容易,世界上没有多少地方可以让你放心地坐下去。
确切地说,我不希望给人看到,他们会把你看成前来偷情,寻短见或者窝赃的人,如果你把行走当成事业,就会一步步迈入小偷,流浪汉和厌世者的地盘,人们对此是深深痛恶并戒备着的。我从口袋里掏出折刀,砍断那些纠缠着的藤萝,迈步上山。正是十一月末最好的天气,冬天你望北方会觉得北面的天比南面蓝一些,但冬天的蓝有一些干淡和苍老,不象夏天的那么嫩。我带了两张阿尔贝尼斯的《伊比利亚》,这不是冬天听的曲子,它需要灼热的风烧痛你的脸颊,M的夏天有烈火一样的风,M是个岛,没有河流,但M太潮湿了,夏天的《伊比利亚》象一捆没晒干的柴火,软塌塌的,象长满霉斑的琴弦,象受了潮的烈酒。那时我在街上屡屡遇见那个叫西的女子,她有又高又瘦又白的身体,有兰花一样的脸,她的身体似乎从十五岁就停止发育了,象一张纸,我暗恋她很多年,那时我想,这个台风眼上的海岛,被南太平洋的季风炙烤,生长着海盗的后裔,热爱赌博,性情暴烈,是怎样的爱情带来西这样的女子,我见她沿着墙根款款地走路,低着头,她看见我,我向她一笑,那是一个成年人熟练而得体的微笑,隐藏了所有情感和私念,安全,无味,象一张招贴画,后来我在远远看见她的时候就悄悄地避开。此刻我听着《伊比利亚》跌跌撞撞的旋律,心忽然温暖起来,想起了平淡生活的快乐,小市井,菜篮,鸡蛋,冬天的毛袜子和夏天的塑料凉鞋,想起了公交车,小吃摊,电器商场,孩子,狗,窗外的槐树,父亲的胃病,我走得越远越想念这些,我知道,我无论如何也要离开M返回北方了,这个冬天将是我在M度过的最后一个。
我从山上下来,迈下台阶的时候遇见了D,她依靠在一堵矮墙上,穿得很单薄,似乎在略略地抖,我把她揽到怀里,她的手那么凉,结婚前我曾对她讲,以后我每天都把你手和脚捂得热热乎乎,一年多来,她的手依然凉着。我们相拥着到家时,我问D,“你怎么会想到去那里找我”。D把头靠在我胸前,说,“小雨,你别打我,我刚才跟踪你了。”
“为什么?”我吃惊地问。
“每次,你说出去走走,我都不放心,心里想,走什么呢?这么个小地方,能走的都走遍了,想着想着,我就想歪了,想起你以前提到的那个人。”D轻言轻语地说。
“怎么会?”我笑着拍了拍D的头,“我们都结婚了,再说,你也不端盆水让我照照。我呢,就是出去走走,胡乱想点事。”
“我就知道你和我一起会闷的,我这么浅,不读书也不听音乐,就会的巴的巴地讲话,我年轻轻就这么唠叨,你说我这头小羊老了可怎么办?”
“我可一点也不嫌你唠叨,你爱讲就使劲讲吧,高尔基曾经说过,女人爱怎么着就让她怎么着吧。老实说,你说的那些话我还挺喜欢听。”
“小雨我跟你说,我小时侯就这样,嘴闲不住,在小学校里,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我怎么能受得了,就一个人在那里学两个人吵架,结果老师把我和同桌一起罚站。”我和D同时笑了。
“真的,小雨”D突然止住笑,“老实说,你为什么要出去转转?如果你烦我了就告诉我,我立马改行不行。”
“别说傻话,”我吻了一下D的额头,“我是真心实意地爱着你,我出去并不是闷,就好比点点,它每天也要出去遛遛,不过我倒不需要人牵着。”
“可是,刚才你下山的时候,我亲眼看见,你嘴角带着微笑,在家我从没见你这么开心过,似乎。”
“好吧,你这么说,我干脆就招了吧,刚才在山上,我忽然想了她一下,但并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她在我脑子里闪了一下。”我这样说的时候,看了一眼D,希望能从她脸上看到一点难过的痕迹,D似乎有些幸灾乐祸地地说,“结果闪过以后忘了抖干净,就那么陶醉着下山了。”
我知道D并不是个拈酸吃醋的人,这样的玩笑话我们常有,这里面包含了D对我的信任,我把D拉过来,用力地抱她,吻她的嘴唇,希望让她知道我对她的爱。这时,我看到D眼角的泪珠,便紧张起来。“D,你听我说,我迷恋过她是事实,但那是遇见你之前很久的事了,如今我心里再也容不下除了你之外的任何人,你相信我吧。”
“我当然相信你,我只是偶尔觉得难过,你没准是在硬忍着,你瞧,她沉静娴雅,我多嘴多舌,她会弹巴赫,我五线谱都不懂。我还看不懂你的那堆电影,成天只会看些乱七八糟的三八片。”
“你现在把我训练得也爱看了”我抹去D眼角的泪珠,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三八片并不象看上去那么愚蠢。”
“总之,从今以后,我决计要痛改前非,看点深刻的了。”
“其实深刻个啥,那是明摆着糊弄人的,黑泽明深刻吗,就是那么回事。”
“你猜怎么着,就是你现在把全本的的《皆大欢喜》搁我枕头边上,我也不看了。”
“要真有,你就看嘛。”,我笑着说,“其实我还真想去给你买一套,如果你想要。”
“决不,我统统把它们送人,我把电视都腾给你,你爱看北野武就可着劲看去,我在旁边瞅着。”
我不止一次庆幸自己娶了D这么个好妻子,你知道,我相貌丑陋,又自作多情,性情孤僻,事业无成,我说不苦闷是假的,D常变着法子逗我开心。她是南方人,却跟我学了一嘴的北方词汇,她说北方话听起来特别贫。我们的爱情极其平淡,生活也十分单调,D曾经说过一句话把我逗哭了,她说,小雨啊,回北方后,你别拦着我,让我躺沙发上连续看一个星期的电视。
二
我有三个牧师,白牧师来自美国,他在M坚持了两年,临走前的一段日子,他不断地说口渴,我带他去喝五花茶,他总是问,为什么那是凉的,我无言以对,中国的医学即使中国人自己也说不明白,那时,白牧师伸出他肥大的舌头,让我看上面的白苔,他说,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鼻子,扁桃体,气管统统地发炎,即使把整个太平洋的凉茶拿来喝也没用了,白牧师便走了。犁牧师来自菲律宾,他把M当作天堂,他对这里的气候赞不绝口的时候,我心里总是酸酸的,犁牧师一年前恋恋不舍地离开M去了他新委任的教区。萧牧师是土生土长的M人,他几乎一辈子没离开过M,他有六十岁了,身体似乎比我都健康,我们一起爬山,走很远的路,我对M边边角角的熟悉程度让他惊讶无比。确切地说,我们是忘年交,我喜欢心存默契的老人,和他一起走路,我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不说一句话而不感到尴尬。我们曾坐在山上看飞机起落,我对他说,小时候,我看到飞机从我们村子的上空飞过,那么渴望亲眼看到它降落,就沿着飞机飞行的方向往北跑,我差不多跑了一个下午,后来我想,飞机肯定是先落到海里,然后用船拖上来。箫牧师说,我害怕坐飞机,所以就不怎么出门,我老想,飞机是凭什么飞在天上掉不下来呢,那时我看《寅次郎的故事》,那个阿寅吵着不肯坐喷气式飞机,要坐螺旋桨的,原来跟我想的一模一样呵。
在决计离开M前,我约箫牧师外出散步,我们沿着填海公路走了几公里拐到山间,冬天的山林藏着岁月的精华。我们默不作声地穿过大片的桉树林,草丛里长着紫色的浆果,每次经过这里,我的裤脚都染成紫色,我曾经坐在桉树下观察浆果迸裂,就象一个人突然打了个喷嚏那样。有时候,我坐在石头上望着太阳落下去,觉得上帝在某棵树的后面看着我,我对箫牧师说,那时候,我觉得十分委屈,想到上帝就这么看着,从不肯伸手出来。箫牧师说,讲心里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我想,上帝有上帝的目的,这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其实伸手出来未必是什么好事,拉一把推一把都可能让你更接近坟墓。对于坟墓,我六十多岁了,依旧很迷茫,甚至心存恐惧,但我常常想起飞机,你这样惧怕飞机,其实飞机有什么可怕,一旦懂得了飞机的原理,这种惧怕就是多余的了。箫牧师,我说,我要回北方了。箫牧师并没有说话,只是拍了下我的肩膀,我知道他懂得我心中藏着的苦闷,对季候,对地域的依恋,在我们结束那次散步即将分手的时候,箫牧师说,上帝无处不在,并不只是躲在树后看着我们。
我再次见到箫牧师的时候,是去和那里的朋友们告别,那么多人中,我真正熟悉的并不多,很多人也许叫不准我的名字,但我会记住这些善良的人。诗班正在排练,西象往常那样为她们弹琴,西是这样的女子,她会一整天坐在琴凳上为诗班弹赞美诗,在大家结束排练正叽叽喳喳谈笑的时候,她一个人坐在那里捧着水杯喝水,别人笑她也随着笑,却不说话。我努力克制着过去和她打个招呼的念头,远远地看她单薄的双肩随着音乐耸动。我来到箫牧师的办公室,拿出一套亨德尔的《弥赛亚》,说,留给大家听吧。箫牧师接过来,那是Anders Ohrwall的版本,我几年来最钟爱的收藏,不过也许在北方还能买到。箫牧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她看到了,不知道会高兴成什么样,她最喜欢巴赫和亨德尔,你是不是过去和她们打个招呼?诗班的那些女孩子。我摇摇头,说,不用了,她们没准根本不知道我是谁。谁说的,箫牧师看着我的眼睛,我觉得自己不敢正视他,箫牧师接着说,西不止一次问过我,那个经常帮她下载琴谱的是不是那个脑袋和手统统大得吓人的大个子。
Saturday, December 04, 2004
H2O
1
抱着怀疑的态度打量着桌面上东倒西歪的矿泉水瓶,
我不由得自问,这真的是我喝完的吗?
反刍是什么意思我已经忘记了,不太会是有两个胃,
但肯定有二次消化和储存半流质食物的意思。
突然想起这样的词,是应为听到肚子里的水声。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是一头单峰驼,
不过我的补给储蓄在腹部,
所以在痛饮之后,我摇里晃当地走路,就会发出类似于摆动水壶的声音。
通常说,在一些特别特殊的事情发生过后,
我们都常常会忘了自己是谁。
可是我不会,
因为有关我的一生的暗号,随时会在我体内响起,
提醒。
所以说呢,即使是觉得很不适应地生活在水泥丛林里,
也会在梦乡里追忆戈壁大漠,
我在漫漫人流中逆水而上的步态是自豪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可是我知道,
我把我的目标和身份随身携带,
这是一个秘密,
被我的胃肠牢牢守住的秘密:
我是一头单峰驼,
出没于这个没有梦的城市的屋檐。
2
每当我干了坏事,我就开始喝水,大量的水。
这能够免除一切罪孽的圣水滋润着我腐坏的细胞。
我喜欢喝冰水,因为这样就可以感觉到它的去向,
它涌进了我大敞的嘴后采取的路线,
像是定位系统。
我就可以确定它没有淹没冻结我的大脑,
而是分为支流,奔向我四肢的末端,
然后突然变得稠,像是冷却后的燕麦粥。
水往往是那么的冰,
最后我不得不高叫着冲到莲蓬头底下,
打开热水冲刷我丧失知觉的体表。
自从看了一部片子,洗澡时我不敢闭上眼睛,
那里面的主角生活在黏糊的沼泽之中而不自知。
可是这水,怎么那么红?
是因为我还是我的罪?
3
在水底,一切都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沉缓进行着。
每个人都有了凝重庄严的表情和动作,除了缺乏空气的时候。
我最喜欢的滤镜之一,扭曲,水波,起伏7。
连刺耳的噪音也可以滤掉的,
世界上存在的只有沿着我的耳朵爬上去的泡泡。
...oooOOOooo...
我就是水,水就是我。
它充满了我的每一个毛孔。
我也乐意静坐水底窥视众生。
累了就鲤鱼打挺翻躺水面,半沉半浮之间数数头顶的星光。
随时继续吞吐着源源不断汇入大海的五湖之水,
滤出一点点固体的东西打牙祭。
啊,快乐的潜水生涯。
。。。。。。。。。。。。
。重新拾回打标点的习惯。
。。。。。。。。。。。。
抱着怀疑的态度打量着桌面上东倒西歪的矿泉水瓶,
我不由得自问,这真的是我喝完的吗?
反刍是什么意思我已经忘记了,不太会是有两个胃,
但肯定有二次消化和储存半流质食物的意思。
突然想起这样的词,是应为听到肚子里的水声。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是一头单峰驼,
不过我的补给储蓄在腹部,
所以在痛饮之后,我摇里晃当地走路,就会发出类似于摆动水壶的声音。
通常说,在一些特别特殊的事情发生过后,
我们都常常会忘了自己是谁。
可是我不会,
因为有关我的一生的暗号,随时会在我体内响起,
提醒。
所以说呢,即使是觉得很不适应地生活在水泥丛林里,
也会在梦乡里追忆戈壁大漠,
我在漫漫人流中逆水而上的步态是自豪的,
因为他们不知道,可是我知道,
我把我的目标和身份随身携带,
这是一个秘密,
被我的胃肠牢牢守住的秘密:
我是一头单峰驼,
出没于这个没有梦的城市的屋檐。
2
每当我干了坏事,我就开始喝水,大量的水。
这能够免除一切罪孽的圣水滋润着我腐坏的细胞。
我喜欢喝冰水,因为这样就可以感觉到它的去向,
它涌进了我大敞的嘴后采取的路线,
像是定位系统。
我就可以确定它没有淹没冻结我的大脑,
而是分为支流,奔向我四肢的末端,
然后突然变得稠,像是冷却后的燕麦粥。
水往往是那么的冰,
最后我不得不高叫着冲到莲蓬头底下,
打开热水冲刷我丧失知觉的体表。
自从看了一部片子,洗澡时我不敢闭上眼睛,
那里面的主角生活在黏糊的沼泽之中而不自知。
可是这水,怎么那么红?
是因为我还是我的罪?
3
在水底,一切都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沉缓进行着。
每个人都有了凝重庄严的表情和动作,除了缺乏空气的时候。
我最喜欢的滤镜之一,扭曲,水波,起伏7。
连刺耳的噪音也可以滤掉的,
世界上存在的只有沿着我的耳朵爬上去的泡泡。
...oooOOOooo...
我就是水,水就是我。
它充满了我的每一个毛孔。
我也乐意静坐水底窥视众生。
累了就鲤鱼打挺翻躺水面,半沉半浮之间数数头顶的星光。
随时继续吞吐着源源不断汇入大海的五湖之水,
滤出一点点固体的东西打牙祭。
啊,快乐的潜水生涯。
。。。。。。。。。。。。
。重新拾回打标点的习惯。
。。。。。。。。。。。。
Thursday, December 02, 2004
脚踏两条船
-----------给发奋走路上学的同学们
这又是生活中需要亲身体验才可以细述评说的现象。
昨天那场鬼见愁的凄凄雪雨,希望再也不要下了。
早上没有围巾就出门,也忘了拿伞,被前几天过于温和的气候麻痹了,
拿着书的左手带着手套,右手把袖口捏紧了,一团的塞在大衣口袋里。
前五分钟,自我感觉良好,说幸好没有带累赘,要不然走不快就迟到了。。。
五分钟零七秒左右,我首先感到一股细细的寒气从左脚后跟盘旋上膝盖,首先反应,暗器有毒!
立定一看,确是被我这牛蹄蹂躏了好几个月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give in 了,
平时没感觉,地面上一有水就往那缝里钻啊...
其实别说这胶底,就是铁履我照样可以踏穿,也没有什么粗暴的破坏冲动,天性。
心情慢慢和步子一起沉重下来,胶着,等到我跋山涉水,历尽艰险,
到达locker的时候,我的左脚基本上没感觉,僵得像块木头。
接下来怎么办呢?光着一只脚跳来跳去?要么,光两只脚?
我咬牙把袜子脱了,一拧,唰-!你掉下水道里了?!不知道的人吓一跳。
铃声响了一遍又一遍,约摸估算着不能再耽搁了,我端详了脚下的三尺立足之地半天后,
得出结论,这地。。。这地板,无论如何,我没有胆子,无任何屏障地踩上去。
这个时候不争气的想起荣大嬷嬷,一年多没联系了,当年也是有一回,我鞋丢了一只,
可要路经堆满开始腐烂的白菜帮子的市场,她于是贡献出一只脚让我踩着过,
那天的路特别长。。。不过后面我就忘形了,往水果小贩要了一装苹果的网兜,
裹在脚上,做渔民打扮,招摇过市,这是后话,不说也罢。。。
昨天上课的大多数时间,只有脚套在这潮湿的空壳里,啪唧~啪唧,深一脚浅一脚上楼梯,又下楼梯。
扯了再多的纸垫在鞋里,还是不能行动自如,只有一脸痛苦的跺脚,
随便找个借口携同学大骂老师,考试,自然没忘了阴阳怪气的天气。
一天的种种具体不适应就不提了,俗言道,恶从胆边生,寒从脚上起。(瞎掰的,原型为?)
我就像被关在大冰窖子了,怎么换姿势都不能捂着脚。
课间还老出神想着我饱经折磨的蹄子,等到它再见天日,不会被泡成鱼肚白了吧?
当天晚上放学时,只下雪了,可是早上积的都化成成泥水汤了,
还有地方比较均匀地覆盖了一层冰。喜欢尝试不同摔跤姿势的人有福了。
夜间Montreal的市区照明本来就不怎么样,
加速冲过积水地区的司机也不是以对行人友好而著称的。
我回家的路上更是狼狈,现在可好,右脚为了支持左边兄弟,两肋插刀,也是漏得一塌糊涂。
事态到了再无转机的时候,我的两只帆布鞋里灌满了摄氏四度的冰水共约三百毫升,且混有不明杂质。
走着走着,我就情不自禁地想那个光脚卖火柴的小姑娘,
可算和我是难姊难妹,不过我是被囚禁在两个水族缸里,不得脱身。
其实把这一点往好处想也很容易,
比如,假装说我现在是在椰风徐徐,棕榈摇曳,落日余辉烁烁的南海之滨,
海浪冲上刷下,我的脚丫子埋在沙里,压得很紧,
温暖的水流像光滑的液体玻璃一点点包围着我的脚趾头。
就这样,踩着两脚的涛声夜色回家去也。
下篇预告
卷心菜田里的兔子
这又是生活中需要亲身体验才可以细述评说的现象。
昨天那场鬼见愁的凄凄雪雨,希望再也不要下了。
早上没有围巾就出门,也忘了拿伞,被前几天过于温和的气候麻痹了,
拿着书的左手带着手套,右手把袖口捏紧了,一团的塞在大衣口袋里。
前五分钟,自我感觉良好,说幸好没有带累赘,要不然走不快就迟到了。。。
五分钟零七秒左右,我首先感到一股细细的寒气从左脚后跟盘旋上膝盖,首先反应,暗器有毒!
立定一看,确是被我这牛蹄蹂躏了好几个月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give in 了,
平时没感觉,地面上一有水就往那缝里钻啊...
其实别说这胶底,就是铁履我照样可以踏穿,也没有什么粗暴的破坏冲动,天性。
心情慢慢和步子一起沉重下来,胶着,等到我跋山涉水,历尽艰险,
到达locker的时候,我的左脚基本上没感觉,僵得像块木头。
接下来怎么办呢?光着一只脚跳来跳去?要么,光两只脚?
我咬牙把袜子脱了,一拧,唰-!你掉下水道里了?!不知道的人吓一跳。
铃声响了一遍又一遍,约摸估算着不能再耽搁了,我端详了脚下的三尺立足之地半天后,
得出结论,这地。。。这地板,无论如何,我没有胆子,无任何屏障地踩上去。
这个时候不争气的想起荣大嬷嬷,一年多没联系了,当年也是有一回,我鞋丢了一只,
可要路经堆满开始腐烂的白菜帮子的市场,她于是贡献出一只脚让我踩着过,
那天的路特别长。。。不过后面我就忘形了,往水果小贩要了一装苹果的网兜,
裹在脚上,做渔民打扮,招摇过市,这是后话,不说也罢。。。
昨天上课的大多数时间,只有脚套在这潮湿的空壳里,啪唧~啪唧,深一脚浅一脚上楼梯,又下楼梯。
扯了再多的纸垫在鞋里,还是不能行动自如,只有一脸痛苦的跺脚,
随便找个借口携同学大骂老师,考试,自然没忘了阴阳怪气的天气。
一天的种种具体不适应就不提了,俗言道,恶从胆边生,寒从脚上起。(瞎掰的,原型为?)
我就像被关在大冰窖子了,怎么换姿势都不能捂着脚。
课间还老出神想着我饱经折磨的蹄子,等到它再见天日,不会被泡成鱼肚白了吧?
当天晚上放学时,只下雪了,可是早上积的都化成成泥水汤了,
还有地方比较均匀地覆盖了一层冰。喜欢尝试不同摔跤姿势的人有福了。
夜间Montreal的市区照明本来就不怎么样,
加速冲过积水地区的司机也不是以对行人友好而著称的。
我回家的路上更是狼狈,现在可好,右脚为了支持左边兄弟,两肋插刀,也是漏得一塌糊涂。
事态到了再无转机的时候,我的两只帆布鞋里灌满了摄氏四度的冰水共约三百毫升,且混有不明杂质。
走着走着,我就情不自禁地想那个光脚卖火柴的小姑娘,
可算和我是难姊难妹,不过我是被囚禁在两个水族缸里,不得脱身。
其实把这一点往好处想也很容易,
比如,假装说我现在是在椰风徐徐,棕榈摇曳,落日余辉烁烁的南海之滨,
海浪冲上刷下,我的脚丫子埋在沙里,压得很紧,
温暖的水流像光滑的液体玻璃一点点包围着我的脚趾头。
就这样,踩着两脚的涛声夜色回家去也。
下篇预告
卷心菜田里的兔子
Subscribe to:
Comments (Atom)